“耶魯模式”已死?
投資機構長期寄望的"耶魯模式"正面臨存亡危機,數據顯示,大型基金會和養老金通過高成本另類投資獲得的回報,卻不及簡單的指數組合。
近日,投資諮詢先驅Richard Ennis在其最新研究中預測"另類投資的終結"。他認爲,由已故投資大師大衛·斯文森(David Swensen)獨創的、以另類投資爲主的"耶魯模式"將不可避免地衰落。
“耶魯模式”強調通過投資於私募股權、房地產、對衝基金等另類資產,結合傳統資產類別,實現長期高回報與風險分散。Swensen在30多年間成功管理耶魯捐贈基金,爲耶魯大學提供了重要資金支持。
爲什麼曾經輝煌的"耶魯模式"現在表現如此不佳?Ennis的解釋直截了當:好結果帶來了流行,流行導致了擁擠,擁擠最終導致了回報下降。
對投資者而言,這意味着數萬億美元資金配置可能面臨戰略性轉變,重新迴歸低成本指數投資。畢竟,爲什麼要支付高昂費用獲得平庸回報?
另類投資的昂貴代價與平庸回報
美國大學與學院商業官員協會(NACUBO)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美國大學基金會平均回報率達到了11.2%。表面上看,這個數字令人印象深刻,但事實卻是它略低於同期簡單的全球70/30股債被動投資組合的表現。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基金會過去十年的長期業績同樣令人失望。NACUBO監測的總價值8740億美元的基金會十年平均年回報率爲6.8%,而簡單的全球70/30組合回報率爲6.83%。同期,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以僅每年4個基點的管理成本實現了7.3%的回報率。
投資諮詢先驅Richard Ennis在他的最新研究中直言不諱地預測"另類投資的終結"。用他的話說:
據Ennis分析,代理問題和薄弱的治理機制是支持另類投資持續存在的主要原因。首席投資官和顧問們偏好複雜的投資計劃,同時這些人設計了評估業績的基準。更糟的是,理事會經常根據相對於這些基準的表現支付獎金,這明顯是治理失敗的表現。
目前約35%的美國養老金計劃投資於被Ennis視爲"流動性差、費用荒謬且實際表現平庸"的另類投資。更驚人的是,平均大型美國基金會現在有65%的資金投入各類另類資產。
這些機構幾乎都在試圖模仿已故David Swensen在耶魯大學創立的投資模式——主要配置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輔以對衝基金和房地產。不幸的是,大多數投資者即使複製了Swensen的配方,也無法複製他的成功。
Ennis的研究表明,考慮市場敞口和風險差異後,平均基金會的表現比平均養老金還要差143個基點。而養老金計劃的表現也明顯低於可比的公開市場基準,16年間平均每年落後96個基點。
這些基點隨着時間累積,差距越來越大。根據Ennis的計算,在1994年至2008年期間,大型基金會主要依靠另類投資產生了每年410個基點的超額回報。
"耶魯模式"真的會終結嗎?
爲什麼曾經輝煌的"耶魯模式"現在表現如此不佳?Ennis的解釋直截了當:好結果帶來了流行,流行導致了擁擠,擁擠最終導致了回報下降。
Ennis引用經濟學家Herbert Stein的著名法則:"如果某事不能永遠持續,它就會停止。"他提出了13個理由說明爲什麼私募投資的"旋轉木馬"必須停止轉動,包括未能實現既定投資目標、流動性問題、代理問題、高額管理費用等。
然而,金融領域的慣性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就像指數基金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和壓倒性的數據支持,市場滲透率仍然只有10-30%(取決於市場)。
儘管如此,隨着證據越來越明顯地表明高成本另類投資無法持續提供超額回報,機構投資者最終可能會在未來10至20年內逐漸轉向低成本的股票和債券組合。畢竟,當耶魯模式不再創造價值,只帶來昂貴費用時,市場最終將糾正這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