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熱議近場電商“新徵程”:創新、融合、生態成爲關鍵詞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杜燕飛)當前,近場電商領域出現的消費熱點引發各界關注。消費者樂見外賣低價、商家獲得流量帶來的銷量、平臺由此拓展新市場……也有人問,當補貼退潮後將迎來怎樣的行業格局與連鎖反應?
近年來,場景拓展是電商發展的“主旋律”,社交電商、直播電商、內容電商快速發展。近場電商,可理解爲即時零售,區別於傳統電商,消費者可在本地平臺下單,由附近門店即時發貨並在幾小時內送達的新零售模式,融合了傳統零售線下觸達和線上電商便捷的體驗。今年以來,頭部電商平臺加快了對近場電商的佈局。
“創新、融合、生態成爲近場電商的關鍵詞”“技術創新賦能即時零售長遠發展”。日前,在中國市場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承辦的“電商下半場:遠近融合的大消費平臺與消費的增量創造”專家研討會上,參會嘉賓表示,遠近融合的新業態爲我國消費市場注入了動能,也對產業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何德旭表示,隨着消費趨勢向體驗化、情感化轉型,以興趣、情感滿足爲目標的新消費形態正成爲主流。各大電商平臺正進入大消費賽道,佈局即時零售,融合線上線下優勢,打造新消費場景。
“消費領域的‘便捷’意味着創造,帶來新的就業機會。這也是電商由遠及近轉向即時零售的重要意義。”中國市場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夏傑長表示,消費領域的新業態以就業爲重要導向,帶動了服務業就業,能夠實現雙贏。
業界人士表示,前些年近場電商被認爲是“苦差事”,產品覆蓋面少、運營利潤單薄、模式複製性弱。但隨着對增量市場的競爭、技術創新的賦能、消費者行爲習慣的養成,近場電商成爲了“香餑餑”。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研究員王惠敏說,即時零售興起的背後是“Z世代”爲代表的即需、即買、即得的消費習慣變遷。這一消費行爲需有強大完善的供應鏈作爲支撐,前端需要性價比高且豐富的產品品類,後端離不開高效的物流網絡。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副秘書長鬍麒牧表示,與“6・18”“11・11”等傳統促銷不同,以往集中於日用品領域,當前則以生鮮、快消等高頻、即時消費需求爲主。這類商品不具備囤積屬性,也不存在集中消費的特徵,因而更可能將潛在需求轉化爲持續穩定的消費行爲。
“即時零售的競爭,拼的不是流量,而是成本和技術,技術是即時零售最終的角鬥場。”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認爲,電商平臺需要通過技術來提升上門服務的精準度、物流效率,真正構建起強大的供應網絡。
當前,即時零售、閃購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是數字技術進步與消費者需求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數字經濟與平臺競爭研究中心主任曲創表示,即時零售是算法、算力密集型產業,對技術需求很高。他舉例說,北京用餐高峰期,每一個騎手接一個單的路線如何走,是綜合計算交通堵塞、局部氣象等變量後的最優解。此外,線下店鋪接入電商平臺後,產品信息數據的可視化,有助於實體店鋪制定銷售策略。
“補貼不是目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爲,補需求的同時更要補供給,補體驗。長遠來看,供給比較豐富、履約比較穩定的平臺才能把前期通過補貼方式獲取的流量納入生態體系裡面。建議有關部門督促平臺完善補貼機制,守住風險底線。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防止惡性競爭,守住政策底線,加強對平臺補貼規則的監管,保障中小商家與不參與補貼商家的切身利益。”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商首席專家李鳴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