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起玩嗎?」《迷航遊樂園》丟出的人生大哉問
《迷航遊樂園》作者葉向林在書中創建了一個遊樂園,以過關遊戲層層探討人生價值。(時報文化提供)
《迷航遊樂園》中的主角小狐狸。(時報文化提供)
《迷航遊樂園》企圖讓讀者明白,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勝利,而在於學會如何玩遊戲。(時報文化提供)
「要一起玩嗎?」《迷航遊樂園》丟出一個大哉問,那是小狐狸對精靈們提出的邀請,也可以視爲作者葉向林對讀者的提問,在這場人生遊戲中,那些想玩與不想玩的、能玩與不能玩的、該玩與不該玩的……究竟該怎麼選擇?葉向林透過遊樂園的故事設定提醒讀者,人生的價值不在於避免痛苦,而在於勇敢參與,透過交流與互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烏托邦尋找夢想
翻開作者葉向林的簡歷,他是第一位進入美國帕森設計學院全球高管碩士就讀的臺灣人,同時也是童書作者、NFL超級盃主播、前美式足球運動員與業餘拳擊手,多樣化的興趣讓他的著作充滿趣味,《迷航遊樂園》的前身《迷航烏托邦》,書中的主人翁是一隻小狐狸,爲了尋找快樂,走訪各個理想國度,卻一次次感到失望,猶如知名著作《小王子》裡年輕王子拜訪多個星球,探討孤獨、友誼、愛與失落等主題,小狐狸也在不同的烏托邦中尋找夢想。
葉向林提到,小狐狸的經歷像極了現實中的我們,年輕時對未來充滿憧憬,以爲只要找到「對的地方」、「對的方法」就能獲得快樂,然而社會的現實往往讓人感到挫折。五個國王象徵了不同的價值觀與治理方式,而它們的缺陷則點出了「完美烏托邦」的不可實現性。這種夢想的幻滅,不僅是小狐狸的成長,也映射了許多人在進入社會後的心理變化。
小狐狸雖然沒找到夢想中的快樂,卻意外促成了烏托邦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葉向林認爲,這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找到一個完美的世界,而在於我們如何影響世界?換句話說,個人的追尋最終可能會轉變爲對整體社會的貢獻,而這種影響力纔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來到《迷航遊樂園》,小狐狸的冒險不再是孤獨的。作者邀請讀者進入遊樂園——這個象徵着社會環境的場域,在這裡,要面對的不再只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而是各種人際互動與生存競爭。這樣的轉變,讓這部作品不只是對「個人夢想」的探討,更是一種對「羣體關係」的省思。
面對AI的創作提升
面對AI來臨,葉向林特別在後記中提到,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感的議題,如今,許多故事與文本已由人工智慧生成,這不僅讓創作者面臨競爭壓力,也讓人開始思考:「人類創作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如果AI能夠產出流暢的故事,那麼我們的獨特性何在?這項思考也普遍存在於創作者間,許多人對於文學獎是否能選出真正的創作產生質疑,葉向林則認爲,人工智慧的作品或許缺乏某種「真實性」——它們雖然能夠模仿結構與敘事技巧,但卻難以承載真實的情感與人生經歷。讀者並不只是想知道情節的發展,而是希望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受與理解。這正是 AI 難以取代的部分——真正的故事,是帶着人的靈魂與經歷寫成的。
葉向林甚至樂觀指出,AI的崛起或許意味着創作標準的提升。當人工智慧能夠輕易產出大量作品,人類創作者便需要更努力地突破框架,提供AI無法模仿的內容。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我們將被迫思考,如何創造真正有意義、有溫度的作品,而不只是滿足於公式化的故事架構。
《迷航遊樂園》或可稱之爲青少年冒險小說,但冒險的終點並非過關的快樂,而是遊戲後的空虛與不捨,葉向林企圖在書中提出「快樂不在遊戲裡,我們必須在這個悲傷世界裡找到自己的快樂。」世界如此紛亂多變,我們得學會用正確心態玩該玩的遊戲,並且知道,爲何而戰,爲誰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