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個個都很離譜 處罰,一個都別想跑!山西警方通報多起網絡謠言案件
近期,個別網民假借社會熱點事件編造傳播網絡謠言,或自編自導自演、無中生有炮製虛假案事件。8月11日,山西警方通報多起網絡謠言案件。在此,警方也希望廣大網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共同爲清朗網絡空間“添磚加瓦”,別讓一時的糊塗,成了違法的“催化劑”。
“太谷地震啦!”男子爲博流量編造虛假災情謠言
近日,山西晉中公安機關成功查處一起編造傳播涉地震謠言案件,有力維護了良好的網絡生態和社會秩序。經查,楊某爲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在短視頻平臺發佈一則某廠房損壞的畫面視頻,編造“太谷地震啦”虛假災情,誤導網民關注,嚴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引發當地居民一定程度恐慌,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目前,屬地公安機關已依法對違法行爲人楊某給予行政處罰。
地震是最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在“地震類”網絡謠言中,造謠者通過假冒權威、嫁接僞科學、濫用AI技術等手段傳播虛假信息,一方面加劇了大衆對地震的恐慌,侵蝕社會信任資源,另一方面也導致錯誤防震方法的傳播。
通常情況下,這些“地震類”網絡謠言帖子的留言中,有很多關於地震的“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一:“動物異常行爲,如蛇出動、犬狂吠是地震前兆”。科學真相:動物行爲受環境、天氣等多種因素影響,無證表明其與地震有必然聯繫。
錯誤認知二:“地震預警=地震預報,收到預警說明地震能被預測”。科學真相:預警是震後利用電波比震波快的原理髮出警報(僅提前幾秒至幾十秒);預報是對尚未發生的地震的預測,目前全球技術無法實現精準短臨預報。
錯誤認知三:“地震後手機信號中斷是餘震的前兆”。科學真相:信號中斷多爲基站或“通訊擁堵”導致,與餘震無直接關聯。
“太原街頭因行車糾紛持刀傷人”太原男子散佈謠言被拘7日
8月5日,太原公安尖草坪分局收到市局網安部門下發線索:一網民在某短視頻平臺發佈“太原街頭因行車糾紛持刀傷人”的謠言信息。辦案民警立即展開調查,於8月6日將該網民傳喚至執法辦案中心接受調查。
經查,8月5日20時許,網民劉某(男,36歲,尖草坪區柴村人)爲博取流量、吸引粉絲關注,以自己多年前目睹的一起普通行車糾紛爲原型,刻意添加“持刀傷人”等虛構情節,通過個人抖音賬號發佈了一條時長122秒、標題爲《一張嘴一把刀》的視頻,公然在網絡上散佈謠言。截至8月6日18時,該視頻已獲得1萬餘次點贊,瀏覽量達30萬餘次,轉發近萬次,相關詞條登上網絡熱搜,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嚴重擾亂了公共秩序。目前,該虛假視頻已被刪除,劉某因散佈謠言擾亂公共秩序,被警方依法作出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
在衆多“題材”的網絡謠言中,“某某街頭”“持刀”“傷人”這幾個關鍵詞的組合最爲常見,此類謠言往往一經發布,便會以極高的速度進行大量傳播。
分析其主要原因,便是這類網絡謠言抓住了人心中的“負面情緒”。根據相關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網絡謠言內容涉及很多的“負面情緒”,其煽動性和傳播性會加倍增強。例如,一些研究發現涉及死亡焦慮的健康類謠言在微信謠言中佔比最高,誘發了生理厭惡的謠言更容易傳播、引發厭惡和憤怒情緒的視頻也更容易被傳播。警方表示,負面情緒刺激與人類生存和安全等最基本的需求緊密相關,更容易吸引注意力,同時引發焦慮,這也就造成了網絡謠言的持續傳播。
“五臺山景區護銀溝徒步人員傷亡”一則謠言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近期,我國多地遭遇持續強降雨,防汛形勢嚴峻。與汛情相伴而生的,還有各類不實信息和網絡謠言。
近日,山西忻州網警在工作中發現,有網民在短視頻平臺發佈所謂“五臺山景區護銀溝發生徒步人員傷亡事件,一人墜崖、一人失溫遇難”的不實信息,引發輿論關注。經覈查,景區範圍內未發生任何徒步人員傷亡事故,網傳內容純屬虛構造謠。網民陳某某爲博取眼球,將捏造的上述不實信息在網絡平臺散佈,誤導大量網民關注,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目前,陳某某已被公安機關依法處以行政拘留。
當“五臺山景區護銀溝徒步人員傷亡”的驚悚標題在短視頻平臺炸開時,墜崖、失溫、遇難這些字眼像鋒利的鉤子,瞬間刺穿現代人麻木的信息感知皮層。據悉,在“徒步類”網絡謠言中,“遇難”的設定絕非偶然。首先,戶外運動事故自帶天然戲劇性,既能滿足都市人羣對荒野冒險的想象,又暗合“看客心理”的獵奇需求。這種對人性弱點的精準拿捏,使得虛假信息通過情緒刺激實現病毒式傳播。具體陳某某編造的這則網絡謠言,五臺山景區的地域認知度+徒步探險的潮流元素+“墜崖”“失溫”的刺激性細節。這種“組合拳”,正好精準擊中了廣大網民在瀏覽短視頻平臺時“偏好”——越是聳動的內容,越容易獲得流量。
據警方通報,該謠言已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其危害呈三重擴散:消耗有限的社會信任資源、迫使公衆提高信息甄別成本、更可能誤導救援力量錯誤調配。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