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臺灣擔任「主題國」被抗議 法國堅持:藝術上我們在一起

▲文化部和外交部舉辦「2025歐洲臺灣文化年」,李遠率團造訪法國臺灣文化中心。(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巴黎報導

文化部長李遠上任後首度訪法國,見證臺灣的「文化外交」近年大幅進展。由於臺灣過往在國際上展露時,經常遭到打壓,或被迫單打獨鬥,如今法國多次邀約臺灣在藝術節擔任「主題國」、「主題館」,對臺電影和文化都有高度興趣,即使接到「抗議」,法國仍堅定表示「藝術上我們和臺灣在一起」。

今年文化部和外交部首度攜手舉辦「2025歐洲臺灣文化年」,文化部長李遠在7日展開歐洲訪問行程,首站先直奔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巴文中心),瞭解近年業務狀況。他透露,自己身體情況其實不適合搭長途飛機,是抱着「爲國捐軀」心態造訪,熬過14小時飛行後鬆了一口氣,原本去年的巴黎文化奧運、臺法文化獎等都想出席,但剛好國內適逢立法院期間等緣故,錯過2次,今年終於能成行,感到特別高興。

駐法國代表處大使郝培芝出面迎接,她提到,臺灣和法國的關係確實在近年有很大的突破,尤其過去2到3年,友好幅度大提升,法國議會中更有許多議員,幾乎是全數支持臺灣在國際上發聲。特別是法國的文化藝術活動,多次邀約臺灣擔任主題國,或是聚焦臺灣、直接以「臺灣館」來舉行。

郝培芝分享,法國人很愛電影,對臺灣電影一直很重視,很多臺灣的獨立電影都能在法國看到。後來不論是巴黎文化奧運、白晝之夜、各式的交流活動,都讓臺灣與法國間有更深的連結。

李遠也提到自己在1980年代從事電影工作時,就發現法國對臺灣一向很有興趣,尤其法國首先將臺灣電影帶入歐洲,雖然臺法間看似關係並沒有特別密切,但是法國的「浪漫、自由、前衛」,也一直帶給臺灣很大的刺激。

▲文化部長李遠(中)分享,法國對臺灣電影一直很感興趣。(圖/記者林育綾攝)

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分享,法國人對於臺灣的藝術、感官體驗都很好奇,這幾年臺法在文化藝術上交流有大幅進展,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除了外交關係友好,還有臺灣的文化部長給予支持,加上駐法的臺灣文化中心同仁們都很願意做事。

她還透露,臺灣過去一直以來在國際上展露時都被打壓,在法國也曾經如此,當法國首度邀臺灣在藝術節以「臺灣館」身份參加,還會不斷接到電話或遭到各種手段「抗議」,但法國人也以各種方法化解,並堅定表示「藝術上我們和臺灣在一起」。

胡晴舫說,由於法國高度重視文化藝術,法國的文化部地位十分崇高,因此期盼臺灣的文化部長也能每年造訪,但在過往可以說是「偷偷見」,如今已經可以公開會面,還能分享交流的內容。

胡晴舫介紹,巴文中心近年透過參與節慶活動等主題國,推進臺灣文化品牌,並以跨領域、複合型業務、綠能策展,提供在地民衆多面向的藝文體驗,並延續策展效益;同時藉由開發駐村,插旗駐地主流文化基地。

▲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左)與李遠合影。(圖/記者林育綾攝)

明年的臺法文化獎評審林曼麗此次也共同出席交流,她分享自己觀察,臺灣近年文化交流確實有很大的進展,這是多項因素造成,包括臺灣經濟力提升,加上駐法代表處及巴文中心運用策略聯盟、網絡關係建立等方案,臺法兩國間的交流可說是「今非昔比」。

李遠此行訪歐,除了主持今年臺法交流重頭戲「第28屆臺法文化獎頒獎典禮」與簽訂未來5年合作協定的續約,以及赴捷克參與「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開幕式,也將與法國、捷克等藝文機構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