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設置高空拋物視頻監控系統
8月4日,記者從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爲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好房子”的決策部署,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立足實際,編制印發了《成都市好住房設計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堅持“以人爲本、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從設計環節對不同住宅類型實施差異化施策:新建住宅聚焦“從源頭提質”,適用基礎類和提升類措施,以新需求實現居住產品供給換代;既有住宅側重“以改造煥新”,適用改造類措施,通過科學規劃與合理改造,讓老舊住宅重獲活力,升級爲“好房子”。 《導則》共5章117條,立足“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建設要求,在住房設計上細化完善,爲成都好住房的建設提供了清晰指引和有力支撐。
安全電動車充電設施應能充滿自動斷電
對於外牆保溫系統,《導則》提出,50米以上建築應採用保溫板錨栓加固的方式,錨栓每平方米數量≥9個,確保保溫層牢固,防止脫落傷人。在消防設施上,對消防通道、消防電梯等設置提出詳細標準,保障火災發生時人員能夠安全疏散與消防作業順利開展。同時,規範門窗開啓範圍,如入戶門開啓不得影響疏散,爲緊急情況提供暢通路徑。 《導則》提出,電動車充電設施應配備完善的電氣保護及監控裝置,並具備充滿自動斷電功能,從用電安全角度減少火災隱患。同時,鼓勵電梯設置智能監測設備,聯動梯控防止電動自行車進入,多管齊下降低此類火災發生概率。爲防範高空拋物,要求在住區內設置高空拋物視頻監控系統,精準追溯拋物源頭,保障居民“頭頂上的安全”。在住房安防監管上,鼓勵採用400萬以上像素攝像頭,提升社區安全管控效能,讓居民生活更安心。
舒適主臥應增加獨立衛生間、衣帽間等
聲學方面,《導則》提出,通過優化分戶牆隔聲設計,減少鄰里間噪音干擾,打造靜謐居住空間。空間佈局上,強調衛生間乾溼分區,有效降低潮溼對生活的影響,提升居住舒適度。戶內空間注重細節優化,如合理規劃玄關收納空間,方便居民日常出行物品存放;改良廚房煙道設計,減少油煙倒灌現象,讓烹飪環境更清新。 設置健身跑道滿足居民日常鍛鍊需求,配備無障礙衛生間方便特殊人羣使用,體現人文關懷。在提升類措施中,倡導採用開放靈活大空間設計,住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靈活分隔空間,滿足家庭結構變化帶來的不同需求,如新婚夫妻可將空間設計爲開放式書房與客廳一體化,有孩子後可改造爲兒童房與活動區。主臥套房化設計,增加獨立衛生間、衣帽間等,提升居住私密性與舒適度,增強住宅對不同生活階段的包容性。
綠色在建築運行階段推廣節能燈具等
《導則》從建築選材開始,要求綠色建材佔比≥10%,並明確禁用高耗能材料,裝飾材料採用E1級及以上標準,從源頭保障建築綠色環保性能,減少有害物質釋放,爲居民創造健康室內環境。在建築運行階段,推廣節能燈具、節水器具,降低日常能耗,如採用感應式節能燈具,人走燈滅,減少不必要的電力消耗;節水器具通過優化出水設計,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同時減少水資源浪費。 鼓勵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立體綠化形式,增加城市綠量,改善小區微氣候,如在屋頂種植耐旱、易養護的綠植,既美化環境又起到隔熱保溫作用。結合成都氣候特徵,合理規劃小區綠化佈局,選擇適宜本地生長的植物,提升小區生態效益。在雨水利用上,海綿設施接入智慧平臺優化調度,增強小區雨水吸納利用能力,減少內澇風險,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居住目標。
智慧依託智慧物業平臺整合安防等功能
《導則》提出,依託智慧物業平臺,整合人行、車行、安防、繳費等功能,居民可通過手機APP實現線上開門、查詢車位、繳納物業費等操作,物業也能通過平臺實時監控小區情況,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管理,降低人工成本,同時提升對居民需求的響應速度。 全屋智能系統讓家居生活更便捷,支持遠程控制家電設備,如居民在下班途中即可通過手機打開家中空調、熱水器等,提前營造舒適環境。環境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室內空氣溫溼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指標,並與照明、通風空調等系統聯動,自動調節室內環境。智能門鎖除具備基本開鎖功能外,還設有報警和遠程開鎖功能,爲居民生活提供更多安全保障與便利。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姚瑞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