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政策干擾鈍化 生技業長線買點浮現
PGIM保德信全球醫療生化基金經理人江宜虔表示,近期醫療產業股價下跌主因多爲短期法令環境與總體經濟影響,包括聯邦醫療保險計劃成本上升、美國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RA)帶來的壓力、FDA主管職異動以及高利率環境對中小型研發公司造成衝擊,導致多檔個股回落至歷史低點。然而,隨着政策方向逐步明朗,市場雜訊將逐步淡化,醫療產業將回歸基本面驅動,股價也有望重新獲得評價。
現階段正是逢低佈局良機,建議投資人聚焦於三類具長期潛力的標的:一是財務穩健、具產品商業化能力的大型藥廠;二是已具實績的新藥或生技公司;三是可望受惠於政策方向修正與醫療趨勢擴張的細分領域,如癌症免疫療法與基因療法等。他強調,醫療產業擁有全球人口老化與醫療支出上升的長期結構性需求,不僅抗震性高,也較不受短期利率與總體經濟波動影響。
百達投顧認爲,儘管市場短期聚焦在藥價政策改革的不確定性,但川普提出的最惠國藥價制度改革細節仍模糊,短期內落實機會低,對產業實質影響有限;近期健康照護產業股價已出現止穩跡象,有望初步消化政策干擾。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分析,觀察今年生技產業發展,川普政府推動的醫療改革政策將爲產業帶來重大轉變。其中,藥品福利管理(PBM)體系的改革特別值得關注,預計將有效降低新藥市場準入門檻,爲小型新藥公司創造更多發展機會。日前川普預告,可能對進口藥品加徵20%~25%的藥品關稅,雖可能衝擊中大型藥廠2026年營收、預估年減約10%,但擁有較高美國本土製造比例的企業將相對受惠。
藥品關稅政策也加速產業供應鏈重組,調查顯示已有76%企業考慮尋找中國藥品生產外包服務(CDMO)的替代方案。目前生技產業估值已接近相對低點,加上5月底即將召開的ASCO醫學年會可望帶來催化,建議把握當前機會,佈局具備創新研發實力或擁有美國本土產能的生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