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雞纔是廣西人的社交貨幣,沒吃過別說來過廣西
聖誕節剛過完,聖誕樹都還沒收起來,廣西人就搬出了自己的廣西特色版聖誕樹——泥窯。
搭窯現場,你甚至能看到一羣人圍着泥窯放鞭炮、舞獅。搭窯、燒火、封頂,幾乎每個環節都充滿了氛圍感和儀式感。
窯雞,是用泥土搭建一個臨時的“土窯”,然後把整隻醃製好的雞包上荷葉和錫紙,埋進窯裡用柴火慢慢燜熟。
在廣西,窯雞從來不是簡單的美食,更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社交狂歡。
除了日常聚在一起窯雞,在這裡你甚至還能看到競爭激烈的窯雞比賽,裁判會從土窯的搭建用時、高寬度、美觀度等方面進行評比。
臨近過年,熱情的廣西人會用無數創意與花活,將這道傳統美食玩出新高度。搭窯作爲整個過程的開端,更是讓人感嘆:你們“搭窯”界是要考研嗎?
平面圖、立體圖、剖面圖樣樣俱全,分工精細到每塊泥巴的尺寸和位置。
一些搭窯的團隊甚至有“項目人員配置”,從搬土、壘窯到點火,全程高效,堪稱窯雞界的“建築大師賽”。
搭窯第一步,先選地,村頭田間都可以,一塊平整的地面是關鍵。選好地面了就用鏟子挖個淺坑,確定位置。
挖好坑就可以搭竈口了,可以參考古時候的造橋技術,竈口的泥塊儘量選擇比較平整的土塊,這樣擠壓受力才均勻,最後就會形成一個拱門。
接着用選好的幹泥塊,像堆樂高一樣一層層壘起來,底部大,越往上越小,壘到一半,稍微穩固一下結構,防止窯塌的“社死現場”。
一個步驟出問題很可能就“搬磚”一天半,倒塌一瞬間。
窯門斷了,塌了。
封頂泥塊大了,塌了。
甚至搭十次塌九次也是可能的。
接下來是“封頂工程”,用小泥塊把窯口封嚴,確保內部密不透風,再往窯裡塞滿柴火點燃,讓火焰把整個泥窯烤得滾燙。
整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每一步都暗藏玄機,窯的穩固和密封性直接決定了窯雞的成敗。
當然,這個只是常規的搭法,一些搭窯多年的廣西老表已經不侷限於這種簡單的泥窯,逐漸往更大更強的方向發展。
網友銳評:用磚頭搭門,你已經輸了。畢竟真正的強者都是用泥塊做的拱門。
一些“野路子玩家”乾脆用手推車推泥塊,堆成獨特的“工業風土窯”,粗獷又高笑,只能說這放在廣西窯雞圈都是相當炸裂的存在。
廣西人對搭窯的熱情已經到了隨地大小搭的程度,甚至可以直接在路邊就地取材,都不需要找個平坦地方就把窯搭好了,只能說強者從不抱怨環境 。
你以爲只有廣西老表們在搭窯嗎?
搭窯的過程中,或許還能遇到“國際友人”。
外國小哥熟練地壘土、點火,彷彿天生自帶窯雞基因。專業的手法讓旁邊的大哥忍不住驚呼:“這是偷學了廣西核心技術吧!”
事情到這裡還遠遠沒有結束,窯搭好了,接下來就是儀式感拉滿的“封頂大典”。
鞭炮齊鳴,舞獅登場,橫幅高掛,這樣的排場讓人一度懷疑這是蓋樓封頂而不是搭窯。
“咚咚鏘咚咚鏘!”一羣大叔敲鼓敲得眉飛色舞,感覺下一秒就可以來一段廣場舞了。
一般過節才放的煙花也是有的,大家圍着泥窯點燃煙花,這牌面,只能說雞生值得了。
如果你是新人也想加入搭窯大軍,不用怕自己沒經驗,貼心的廣西老表已經爲你準備好搭窯教程,從泥塊準備、封頂填縫到點火烘烤,每一步都詳細標註,讓你即便是“新手玩家”也能輕鬆入門。
費盡千辛萬苦搭好窯,難免讓人好奇窯雞到底啥味兒啊?
窯雞,爲什麼能讓人吃一次就念念不忘?秘訣藏在它的製作過程裡。
整隻雞用秘製醬料醃透,外面再包上一層荷葉鎖住香氣,最後用錫紙嚴嚴實實封好,放進柴火燒得滾燙的泥窯中燜熟。
雞肉在高溫燜烤中,醬汁的香氣與雞肉的鮮美充分融合,連荷葉的清香也滲入其中。一揭開錫紙,香氣撲鼻,皮脆肉嫩,汁水四溢,每一口都讓人想直接喊出“真香”!
窯雞的工藝不僅讓它鮮美多汁,還十分健康。
燜烤過程不用一滴油,全靠雞本身的脂肪和醬汁燜熟,肉質軟嫩,脂肪含量低,高蛋白又營養滿分。這種傳承下來的古老做法,俘獲了無數人的味蕾。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窯雞早已火進了健身圈,被封爲“高蛋白低脂寶藏美食”。
因爲不用油、不用炸,整隻雞的脂肪含量很低,吃起來卻鮮嫩無比。網友曬圖炫耀:“一天吃了窯雞,掉秤3.7斤!”這不比什麼蔬菜沙拉香嗎!
雖然這種掉秤效果可能有點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窯雞的健康屬性早已深入人心,成爲減脂路上的“快樂擔當”。
如果你人在廣西就有口福了,因爲泥窯裡除了可以窯雞,還可以放雞翅、豬腳、羊排、玉米、紅薯之類的,主打一個萬物皆可窯。
要說廣西人對窯雞的癡迷,那真的是刻在骨子裡的。在廣西你可以不會做飯,但是必須要會窯雞,因爲這是從小要上的必修課。從村口的簡易小窯,到朋友聚會時能容納十幾只雞的大型土窯,一到週末,三五成羣去窯雞的場景幾乎成了標配。
身處異地的打工人是沒時間去搭窯了,只能默默點開外賣軟件點一隻窯雞犒勞自己。
作者| 幺幺
編輯|幺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