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推行陰陽價,別把醫保卡當套利卡
唐傳豔
據《工人日報》報道,“一款藥物爲何兩種價格?”近日,來自重慶的鄧女士表示,自己在當地一家藥店購買三黃片(葵花),店員告知售價爲18元一盒,結賬時,鄧女士掏出醫保卡準備付款,收銀員見狀提醒她,刷醫保個人賬戶比付現金貴,需要支付26元。據瞭解,鄧女士的經歷並非個案。不少參保人在醫保定點藥店購藥均遭遇“陰陽價”,同一款藥,刷醫保個人賬戶比付現金貴。
藥店作爲零售藥的主要市場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本無可厚非,但通過“陰陽價”實現這一目標,就屬於投機取巧。由於醫保結算回款需要時間,存在週期性延遲現象,藥店需先行墊付統籌基金報銷部分,還要承擔2%-3%的手續費,資金回籠壓力導致部分商家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藥店的“陰陽價”策略之所以能夠實施,則是利用了參保人對醫保個人賬戶資金敏感度較低的心理,當現金支付與醫保支付價格懸殊時,消費者就會陷入“不用醫保虧錢,用了更虧”的兩難境地。
這種定價機制對個人權益構成多種損害。一方面,這一做法直接推高參保人的用藥成本,使本應發揮保障作用的醫保個人賬戶淪爲高價買單工具;另一方面,長期存在的價差將削弱公衆對醫保制度的認同感。當參保人發現個人賬戶資金無法實現等價購買,而是需要爲同一商品支付更高價格時,必然產生對醫保卡的消極認知,進而影響醫保參保積極性。
更要看到,藥店推進“陰陽價”實質上是套取醫保基金的一種變相手段。通過虛高定價,藥店不僅將經營成本轉嫁給基金,更可能滋生騙保行爲。當部分商家發現定價漏洞可帶來較高利潤,必然引發效仿。部分“陰陽價”的價差較大,再加上所涉藥品很多,如此將導致醫保基金出現滲漏,導致醫保基金累計流失量巨大。
整治這種亂象,醫保部門應建立價格動態監測機制,利用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對定點藥店藥品價格實施全流程追溯。通過技術手段比對採購價、銷售價與平臺價,自動識別異常波動。同時對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加強日常管理,加大飛行檢查頻次,對發現違規行爲的藥店採取相應懲罰,情節嚴重者直接取消定點資格。
對於“陰陽價”,完善制度設計是治本之策。今年1月,國家醫保局發佈的《關於推進基本醫保基金即時結算改革的通知》,提出推進醫保與定點醫藥機構即時結算,爲定點醫藥機構運行持續注入流動資金。加速推進醫保基金即時結算改革,通過縮短結算週期、降低手續費率,從根本上緩解藥店資金壓力。同時應建立定點藥店分級管理制度,將價格合規性納入考覈指標,與醫保支付額度掛鉤。讓合規經營者獲得政策傾斜,讓違規者付出沉重代價,才能全面提升藥店經營者對醫保基金的敬畏之心。
從表面上看,“陰陽價”是價格差異,但實則是藥店把醫保卡當成了“套利卡”,如此既侵害個人權益,更威脅醫保基金安全。唯有嚴格執法、優化結算效率及提升公衆監督意識,方能終結利用“陰陽價”套利亂象,進一步守護好民衆的“救命錢”。
漫畫/王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