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馬化騰、沈南鵬等齊聚一堂 這場頂級科學論壇看好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室溫超導、可控核聚變

《科創板日報》7月10日訊(記者 張洋洋)“科學的重要性非常清楚,沒有科學的發展,世界不可能像今天這個樣子。”在未來科學大獎十週年慶典·科學峰會上,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在視頻當中如是說到。

2015年,“未來論壇”在北京發起,這場論壇上,兩個看似相去甚遠的羣體跨界組合在了一起:一邊是吳恩達、饒毅、施一公、王曉東等重量級科學家;另一邊是張磊、沈南鵬、徐小平等知名投資人。在這場論壇上,他們發起了一個倡議:打造屬於中國的科學大獎。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誕生,楊振寧宣佈大獎成立,國際頂刊《自然》雜誌稱其爲“中國諾貝爾獎”。

▍39位科學家獲獎

“它是一種探索,是一種創新,這種探索會是孜孜不倦的,會是勇敢的,甚至有時候是寂寞的。”在大會視頻開場中,談及科學,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李飛飛感嘆稱。

作爲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之一的沈南鵬,在視頻開場中,他表示,現在有很多企業家楷模,但是需要更多科學家楷模,“作爲一個投資人,我認爲他必須有這樣一些遠見,同時我認爲也有一定責任去貢獻更多,不管從資金上面還是資源上面去推動這樣一些科學前沿的發展”。

對於未來科學大獎的作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同時也是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之一的馬化騰也在視頻中說道,吸引更多的企業家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和支持科學家們的工作,促進科學成果的應用轉化。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期望:“也許在100年後,比起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更想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表彰在中國做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

今年是未來科學大獎成立十週年。過去十年來,已有39位科學家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20年、50年最具顛覆性的科技是什麼?

作爲討論“未來科學”的獎項會議,未來20年、50年最具顛覆性的科學變革是什麼?在今年的大會上,量子計算、室溫超導、可控核聚變等,成爲科學大咖們高頻提及的詞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科學部主任陳仙輝認爲,未來20年,核心關鍵材料有望成爲引發人類變革的重要力量。未來50 年內,室溫超導的實現將帶來諸多領域的突破,如醫療磁共振、量子計算冷卻等成本瓶頸將被打破。在超導應用方面,液氮溫區超導應用廣泛,鐵基超導體具有優異特性。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指出,未來20年有可能會實現受控核聚變。如果實現,這將會永久性地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爲工業革命提供強大支撐。而未來50年,室溫超導若能實現,將帶來科學與技術的重大變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丁洪認爲,通用量子計算機是未來20年最具顛覆性的科學變革。“因爲半導體是傳奇的未來,人工智能是生機勃勃的現在,那麼量子計算則是不可避免的未來。”

在丁洪看來,未來50年則要聚焦 AI for Science。在科研設施方面,硬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與量子計算等領域緊密相連,可用於調控拓撲能帶、驗證高溫超導機理等。同時,大科學裝置產生海量數據,藉助AI挖掘,有望推翻現有理論或發現全新物理規律,推動科學不斷進步。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傑指出,2022年12月5日,美國實現了淨能量增益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反應,標誌着人類首次掌握了可控核聚變能技術,對人類社會向非碳基終極能源的變革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張傑預計20年內聚變能將走進千家萬戶,爲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表示,未來20年,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的融合將成爲重塑人類文明的關鍵方向。在量子計算領域,目前超導量子計算相對更具優勢,但未來可能是光和超導結合的路徑。

▍“AI+”方興未艾

在這次大會上,很多討論的話題都是人工智能與各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

在談及未來 50 年的科學變革時,薛其坤指出,通用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及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將推動人工智能計算方式和算力發生重大改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當前,AI加速迭代演進,深入課堂和研究一線。AI技術如AlphaFold顛覆了傳統生物學研究模式,可從三維結構倒推生物學功能,這是人工智能對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巨大貢獻。

施一公建議,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要擁抱AI,用好AI,利用AI拓展科學研究的邊界,同時要打好基礎,培養批判性思維,學會跨學科合作,讓自己走得更遠。基於這樣的變革,施一公呼籲,學生之間、PI(科研項目或實驗室負責人)之間要多合作,推動跨學科交流,打開思維,善用AI作爲科研輔助工具。學生要打好基礎,學會最基本的科學邏輯,憑藉批判性思維和良好的基礎研究訓練,做好基本功,總可以立足。

在美妝科技領域,面向學生羣體,聚焦AI,歐萊雅近期舉辦了首屆美妝科技黑客鬆大賽,邀請學生們結合真實的商業應用場景打造真實可測的AI Agent。在賽事中,歐萊雅內外部優勢資源,共同打造青年友好的賦能平臺,其中包括歐萊雅與阿里巴巴旗下魔搭社區展開的深度合作,爲參賽選手提供技術支持與創新靈感。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歐萊雅北亞及中國首席信息官趙楓表示,歐萊雅通過與高校、初創企業共建生態。黑客鬆大賽中,這些代表未來方向的學生創意,這些AI能力可轉化爲現實場景中的解決方案,推動技術與業務結合。

在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沈向洋看來,大模型是一個涵蓋技術、商業、治理等多要素的概念,將賦能千行百業,而多模態是大模型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涉及算力、算法、數據等多方面因素。未來,增強模型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是融合多模態數據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點。同時,如何發展以人爲本的機器智能,讓人類與機器有效協作,也是必須回答好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