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指「房地產對經濟成長貢獻小」 引爆業界不滿

▲「房地產非經濟火車頭論」引爆營建業不滿,實際詢問學者同樣認爲數據有失偏頗,不夠嚴謹,示意圖。(圖/記者陳筱惠攝)

記者陳筱惠/臺中報導

央行在18日第三季理監事會後記者會還沒延燒完,會中央行直言「營建工程業、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小,且受僱員工人數比重亦低」。後續也提出數據來佐證,但經過一個週末,「房地產非經濟火車頭論」引爆營建業不滿,實際詢問學者同樣認爲數據有失偏頗,不夠嚴謹。

《地產詹哥老實說》EP275/新青安開小門、換屋人道走廊? 內行潑冷水:降價夢碎

央行在18日召開第三季理監事會後,於記者會上明確指出「營建工程業及不動產業對臺灣經濟成長貢獻有限,且相關就業人口占比偏低」。央行並提供數據說明,2024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爲4.84%,其中營建工程業僅貢獻0.07個百分點,不動產業則爲0.06個百分點,遠低於製造業的2.68個百分點,也不及運輸及倉儲業的0.18個百分點。

▲▼不動產營建業就業人口央行版(上)、建商版(下),雙方對於就業人口定義看法不同。(圖/記者陳筱惠翻攝)

在就業人口方面,央行資料顯示,今年工業及服務業合計就業人數約845萬人,其中工業部門佔343萬人,營建工程業僅有49.5萬人,佔比5.85%;服務業部門則約502萬人,最多的是批發及零售業171萬人,不動產業僅13.5萬人,佔比僅1.6%。這樣的數字引發營建業界不滿,認爲官方統計嚴重低估產業真實規模。

大臺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王至亮指出:「營建業如果加總上游原料、下游裝修與服務,直接就業人口有120至150萬人,間接就業更超過60萬,整體產業鏈相關人數可能突破200萬。」王至亮認爲,營建業牽動水泥、鋼筋、玻璃、木材等原料產業,還包括建築師、結構技師、傢俱、家電、房仲、代書、金融貸款等多元環節,形成完整民生供應鏈,對社會就業安全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強調,建築業雖然在GDP數字上不易被凸顯,但其吸納就業、穩定地方財政、帶動民生需求的功能不容忽視。王至亮進一步表示:「政府不應只強調製造業是經濟引擎,事實上製造業驅動外需,建築業則穩固內需,兩者互補纔是真正的『雙火車頭』。」

▲學者則認爲,若能透過「以地易地」的方式,釋出部分土地興建勞工宅,並限定年輕族羣購買,能在不扭曲市場的情況下,達成房價修正與居住正義,示意圖。(圖/資料照)

業界人士也補充,地方稅收有很大部分來自不動產,成爲地方政府財源穩定的主力。建築業涉及土地增值稅、契稅、房屋稅、營所稅、營業稅、綜所稅、地方規費、房地合一稅、地價稅等多層稅負,遠超過其他產業,整個產業圈彼此密不可分。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楊祥銘則認爲:「央行統計數據可能低估了房地產產業的就業人口。他指出,官方統計未完全納入房仲人員、室內裝修及建築周邊服務人員,這些族羣常因獎金制或勞健保掛工會,難以被官方完整記錄。」

楊祥銘表示:「實際上,建築與房地產業直接與間接從業人數應達150萬左右,遠高於央行公佈的49萬人。」

針對政策面,楊祥銘指出,現行房市管制措施幾乎影響所有房地產相關產業,無論建築、裝潢、仲介或金融服務都受波及。他認爲,如果政府目標是壓低房價,讓年輕人買得起房,應該從供給面着手創造條件,而非僅用信用緊縮壓制需求。

同時,他建議:「政府擁有大量抵費地,過去多數用於公共設施或綠地,但在少子化與人口減緩的情境下,綠地需求未必應該無上限擴張。若能透過『以地易地』的方式,釋出部分土地興建勞工宅,並限定年輕族羣購買,不僅能補足自住需求,也能在不扭曲市場的情況下,達成房價修正與居住正義。」

《地產詹哥老實說》EP275/新青安開小門、換屋人道走廊? 內行潑冷水:降價夢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