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證監會聯合召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座談會;國泰君安吸收合併海通證券獲證監會覈准批覆 | 券商基金早參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NO.1 央行、證監會聯合召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座談會
央行、證監會聯合召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座談會,進一步發揮政策工具穩定資本市場作用。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宣昌能,中國證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王建軍出席會議並講話。金融機構表示,股票回購增持貸款產品受到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廣泛歡迎。2024年全年,上市公司披露回購增持計劃近3000億元。政策工具實施以來,已有超300家上市公司發佈使用銀行貸款回購增持公告,市值百億以上公司佔比超四成,政策工具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對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提振市場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點評:央行與證監會聯合召開座談會,強調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政策工具的作用,此舉有望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上市公司及主要股東對此反應積極,回購增持計劃規模龐大,顯示出政策工具的實效性。對於相關公司而言,這將優化資本結構,提升市場認可度;對相關行業板塊來說,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對整體股市而言,此舉或有助於提高市場穩定性,促進長期健康發展。
NO.2 國泰君安吸收合併海通證券獲證監會覈准批覆
自去年9月初國泰君安吸收合併海通證券的計劃正式啓動以來,時隔5個多月後,兩家券商的合併重組事項終獲覈准批覆。1月17日晚間,國泰君安發佈公告稱,公司換股吸收合併海通證券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等事項獲得中國證監會同意註冊及覈准批覆。據瞭解,此次覈准之後,國泰君安換股吸收合併海通證券將正式付諸實施。而這也意味着國內淨資產、淨資本規模最大的券商行將誕生。作爲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併重組的首單,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併、上市券商最大的整合案例,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的本次合併重組被業內認爲是打造國際一流投行的重要舉措。
點評: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併獲准,標誌着中國券商行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市場整合。此重組或將增強雙方在資本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對券商板塊產生示範效應。同時,合併有望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對整體市場信心產生正面影響。此事件預示着行業集中度提升,未來券商間的競爭格局或將重塑。
NO.3 浙商證券副總裁辭職,知情人士:擬赴國都證券任總經理
日前,浙商證券副總裁張暉辭職引發業內關注。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張暉擬赴國都證券擔任總經理。而目前,國都證券總經理一職由副總經理李銳代爲履行。去年12月3日,浙商證券公告稱,收到國都證券轉發的中國證監會關於覈准國都證券變更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批覆文件,覈准公司成爲國都證券主要股東。12月27日,浙商證券收購國都證券34.25%股份的交易順利完成過戶。至此,浙商證券此次收購事項終告落地,前後歷時近一年時間。
點評:浙商證券副總裁張暉辭職,轉投國都證券任總經理,此變動或爲國都證券帶來新的管理理念。同時,浙商證券已成爲國都證券主要股東,此次人事變動可能預示着兩家公司更深層次的整合與合作,對券商板塊的競爭格局或將產生一定影響。投資者應關注相關公司後續的業務調整和市場反應。
NO.4 海通證券原董事長周杰 新職務亮相!
上海國際集團官網1月19日信息顯示,海通證券原董事長周杰已正式出任上海國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此前,1月13日,海通證券發佈了董事長周杰辭職的公告,由公司董事兼總經理李軍代爲履行海通證券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等職責。1月17日,上海發佈公衆號信息顯示,周杰任上海國際集團董事長,同時免去海通證券董事長職務。
點評:周杰履新上海國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標誌着其職業生涯的新篇章。此次人事變動的同時,國泰君安吸收合併海通證券獲證監會覈准批覆,而上海國際集團是中國證監會認定的國泰君安證券的實際控制人,周杰的加入有望推動集團在金融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整體來看,此人事變動或成爲金融行業關注的焦點,對市場情緒產生一定波動。
NO.5 國新創投基金合作簽約,首期規模100億元
1月18日,中國國新聯合部分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在京共同舉行國新創投基金合作簽約儀式。國新創投基金出資合作單位有中國五礦、中國鋼研、中國建材、中國有研、中國電氣裝備、杭州資本、興湘集團等,首期規模100億元,存續期15年,同時將啓動杭州、湖南、西安等一批子基金,通過母子基金放大方式,圍繞“國家所需、創新所要、基金所能”,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爲科技強國建設和新質生產力培育貢獻力量。
點評:國新創投基金成立,首期規模達100億元,攜手多家央企和地方國資,聚焦硬科技投資。此舉料將增強相關企業創新能力,對高新技術行業產生積極推動作用,有利於提升股市中科技創新板塊的整體競爭力。同時,長期資金的注入,預示着資本市場對國家戰略支持的實體經濟的深度綁定,對市場信心和穩定性具有正面效應。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覈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