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一季度貨政例會劃重點:加強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擔大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5年第一季度(總第108次)例會召開,在研究下階段貨幣政策思路時,會議表示,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針對“擇機降準降息”的表述,市場已並不陌生,央行已在2024年第四季度例會、2025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等多個公開場合反覆重申,但具體的落地時點仍有待觀察。
對比2024年第四季度例會內容來看,在下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例會對一些表述進行了微調,相應地也釋放了一些新信號。具體來看,一是變“加強利率政策執行”爲“加強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二是變“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爲“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三是在談及“關注長期收益率的變化”時新增“從宏觀審慎的角度觀察、評估債市運行情況”的表述,四是在匯率相關表述中刪除“堅決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並自我實現”。
2025年第一季度例會內容的另一個明顯變化是,明確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此外,在分析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時,一季度例會提到了海外主要經濟體通脹走勢和貨幣政策調整不確定性上升,而在國內方面,強調保持物價“處於合理水平”,而不是2024年第四季度例會的“總體穩定”。
彙總來看,上述變化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貨幣政策表述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兩會期間的發言中都有跡可循。在談及對“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有何考慮時,潘功勝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5年經濟工作的預期目標、宏觀政策及重點工作任務。人民銀行將貫徹落實好中央決策部署,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係。
融資成本要降、債市匯市也要穩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潘功勝重申,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平均爲6.6%,還有下行空間,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間。
同時,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的充裕,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至於政策傳導,潘功勝明確,進一步完善利率調控框架,持續強化利率政策的執行和監督,對於一些不合理的、容易削減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行爲加強規範。還有權威人士曾告訴記者,這實質上有助於拓寬利率政策空間。
關於長債收益率,潘功勝在經濟主題記者會也有所闡述。據其介紹,在債券市場方面,截至2024年末,債券違約率約爲0.25%,繼續保持低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同時,針對前期長期限國債收益率短期內快速下行問題,人民銀行從宏觀審慎的角度觀察、評估債市運行情況,及時向市場參與機構提示風險,強化監管協同,有效弱化和阻斷風險的累積。
至於匯率,潘功勝強調,央行的政策和立場是一貫的,將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保持匯率彈性。同時,強化預期引導,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他還強調,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外匯市場更具韌性,市場參與主體更加成熟,匯率避險工具的使用更加廣泛,我們有經驗、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穩定運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度跌破7.3關口,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35關口。彼時,央行爲了穩匯率曾“三箭齊發”:一是發行600億元離岸人民幣央票,回收離岸人民幣流動性;二是暫停國債買入,避免中美利差倒掛進一步走闊;三是上調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至1.75,增加境內美元流動性向市場釋放出強烈的穩匯率決心。
爲此,1月3日公佈的2024年第四季度例會通稿額外強調了“堅決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並自我實現”,而2025年第一季度例會通稿又刪除了相關內容,或表明當前人民幣匯率貶值風險有所緩釋。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時間3月20日凌晨,美聯儲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維持在4.25%—4.5%不變,延續暫緩降息進程,人民幣匯率面臨外部壓力也隨之暫緩。目前,中美利差相較1月的高點有所回落,在岸人民幣兌美元、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雙穩定在7.2到7.3之間。
重點支持科創、促消費和穩外貿
潘功勝在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他也提到了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進一步擴大再貸款規模,從目前的5千億元擴大到8千至1萬億元,更好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還要降低再貸款利率並擴大再貸款支持範圍。
還有權威人士近日向記者表示,今年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重點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這些都是當前市場關切、需要支持的重點領域。
從科技創新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回顧歷史,歷次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都伴隨着金融創新,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科技創新週期長、資金需求大、不確定性高,近年來在央行引導下我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力度已然很大,未來還需繼續保持。
從消費看,當前我國宏觀調控大的思路已轉向消費與投資並重且更加註重消費。央行積極研究金融支持擴大消費的政策舉措,這既是以人民爲中心理念的體現,也是結構轉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但同時促消費也要發揮財政政策、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合力。
從外貿看,當前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突發性事件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越來越大,全球化進程遭遇逆風,貿易摩擦升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斷調整,外貿企業經營風險上升,穩外貿需要進一步加力。
除了新創設工具之外,市場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降息也有所期待。目前以再貸款爲主導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再貸款利率爲1.75%。有市場人士預計,未來爲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效果,降低銀行體系負債成本,其利率具有較大調節空間,預估下一階段調降幅度在25bp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