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續打炒房有理?未放寬選擇性信用管制 背後原因曝光

(圖/今週刊提供)

央行堅持繼續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被質疑與行政院不久前宣示要把房貸「水龍頭開大一點」的作法衝突。但數據顯示,銀行放貸集中於不動產的比率仍高,央行確實沒有鬆手的理由。

在9月18日舉行的理監事會議後,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除了宣佈利率不變,也強調並未放寬央行對於房地產市場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力度。對比於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在9月4日喊出「銀行房貸水龍頭開大一點」,央行的「堅守立場」立刻引來外界爭議,甚有媒體以「央行數據冰冷」的說法,暗批楊金龍對房市、購屋族困境的無感。

不過,如同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近來爲了捍衛決策獨立性所做的說明:「央行須依據『收到的各種數據』開展工作。」而楊金龍在9月18日記者會中端出的數據也在在顯示,此時此刻,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確實「應該繼續」,而且「不須放寬」。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仍偏高

先從央行打炒房措施「應該繼續」的理由來看。「目前評估,我們認爲風險尚未解除……。房地產對金融穩定所造成的風險,還沒解除。」楊金龍在記者會中如此強調。支撐這句話的,就是央行一路走來最在意的重要金融風險指標,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

記者會中,央行公佈截至8月底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爲36.71%,這個數字,雖然已比去年6月時的37.61%高峰略微下降,但距離2020年前「承平時期」約35%左右的健康水準,尚有一段不小差距。

事實上,央行是在2020年12月7日啓動近年來「第一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當時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爲35.9%,央行則以「距離歷史高點僅差2個百分點」爲由,祭出首輪打炒房措施。如今,數據尚未降至當年打炒房的起點之下,央行當然也就沒有理由輕易鬆手。

再以國際狀況衡量,統計美、加、英、德、法等五國的平均房貸集中度來看,在2019到2023年的平均僅約28%,一向被認爲房價偏高的香港,2023年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更是僅有19%。「除了攸關金融穩定,也須考慮資源配置問題……。還是要把部分資源留給有實質投資的產業。」楊金龍以此解釋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對整體經濟環境的具體意義。

至於選擇性信用管制「無須放寬」的理由,同樣可從央行在記者會端出的數據略窺端倪。據央行資料,即使今年以來屢有購屋族申貸困難、預售屋解約等事件傳出,但就總體來看,銀行對「首購族」的房貸撥款金額佔整體房貸比率仍然持續攀升,比率在今年8月底來到63.1%,遠高於前年初的57%,楊金龍以此說明,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並未對政策力挺的首購族造成嚴峻衝擊。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502期)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