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霄:南海仲裁案的政治操弄本質從未改變

來源:環球時報

7月4日,菲律賓一家主流媒體提出一個問題:菲中關係將走向何方?幾天後,也就是7月12日,將是南海仲裁案非法裁決出爐9週年。近幾年每逢這個日子前後,那場非法仲裁就如幽靈般揮之不去。9年來,大量的研究已經充分表明,此案從提起、審理到裁決,每一步都充滿了政治操弄的痕跡。

要透徹解讀南海仲裁案,就必須揭示其政治內核。研究和實踐都已經證明,從原始動機,到裁決程序,再到後續影響,南海仲裁案都是徹頭徹尾的“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動機上,菲律賓單方面提起仲裁,其用意遠非尋求公正裁決。當時阿基諾三世政府的核心算計是企圖以小博大,藉助外部力量,特別是美國的支持,來固化其對中國部分南沙島礁的非法侵佔,並將雙邊爭議國際化、複雜化。程序上,仲裁案存在根本性缺陷。中國已於2006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第298條的規定,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聲明,將涉及海洋劃界、歷史性所有權等爭端排除在強制爭端解決程序之外。然而,仲裁庭卻無視中國的合法聲明,強行受理此案,這本身就構成了越權。一個無視當事方合法排除聲明的法庭,其裁決從根基上就失去了合法性與公信力。同時,裁決內容極度偏頗,對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官方立場文件以及相關證據視而不見。實踐上,站在仲裁案裁決的9年後回望,這場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其背後的勢力恰恰是南海和平與發展的破壞者,是破壞二戰勝利成果的鼓動者,更是助長侵權挑釁氣焰的挑唆者。自2002年《南海各方行爲宣言》(DOC)達成後,南海一度實現安寧。恰恰是某些國家策劃、推動和落實仲裁裁決,讓南海再起波瀾。毫無疑問,這完全背離了國際法體系的根本訴求,損害了戰後國際秩序的基本原則。

菲律賓對南海仲裁案的工具主義利用,真實反映了仲裁案被操弄的本質。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並非一成不變,其搖擺和反覆深刻反映出國內政治生態、國家利益認知以及域外大國干預的複雜互動,更深刻揭示了仲裁案只是少數政治勢力謀求國內利益和外部支持的工具,而不是爲了造福菲律賓和南海周邊國家。菲律賓的對華政策在不同政府時期呈現出巨大反差。阿基諾三世政府時期,菲律賓選擇全面倒向美國,試圖通過“法律戰”將美國深度綁定,以對抗中國,這是一種典型的“狐假虎威”策略。然而,其繼任者杜特爾特總統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務實外交路線,他認識到與中國持續對抗不符合菲律賓的國家利益,因此選擇擱置仲裁裁決,轉而尋求與中國進行經濟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現任總統馬科斯上臺後,政策再次急轉。他重拾仲裁案作爲對華施壓的工具,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這一轉變的核心原因在於其政府內部親美勢力的影響以及對地緣政治形勢的誤判,試圖再次利用大國博弈爲自身謀利。事實上,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每一次搖擺,都是其國家利益認知與地緣政治選邊站隊的一次重新校準。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菲律賓的“海洋區域法”“羣島海道法”等諸多打着仲裁案旗號的後續實踐中,可以確鑿地發現,菲方對仲裁案的裁決內容存在着嚴重的選擇性使用。雖然口號喊得響,實際並不真的信。如果說,仲裁案早期還披着漏洞百出的“法律”外衣,9年之後,已經被菲律賓的政客們撕扯得連遮羞布都不剩了。

爲仲裁案鼓譟的域外勢力,其內心並不是爲了南海好。南海局勢的複雜化,離不開美歐日澳等域外國家的深度介入。它們的行爲並非爲了維護所謂的“國際法”或“航行自由”,而是服務於自身明確的戰略利益。相反,東盟絕大多數成員國不願在南海爭端中選邊站隊,而是將維護東盟的中心地位、爭取和平穩定的發展機遇作爲地區國家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賜予南海以安寧和美麗的,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醜陋的仲裁案。南海仲裁案這出政治鬧劇從來沒有給南海周邊國家和人民帶來一絲一毫的安寧。中國堅決維護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這是同其他國家進行談判合作的前提,對任何侵權挑釁都將採取有力反制;堅持“雙軌思路”,由直接當事國談判解決爭議,與東盟共同維護南海穩定;倡導“共同開發”,在海洋科研、環保、搜救等低敏感領域加強合作,積累互信;積極推動“南海行爲準則”(COC)磋商,致力於達成有效、有約束力的地區規則。

9年來的歷史檢驗和現實實踐都已經表明,這場政治操弄的仲裁案鬧劇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爲南海帶來任何積極影響。而真正的建設性探索和引領性實踐是,中國以堅定的立場、清晰的路徑、負責任的信用和開放包容的胸懷,與南海的鄰居們一起構建命運共同體,共同將南海真正建設成爲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洋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