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山西一地農村新公廁只能看不能用 官方迴應:確實存在此類問題,情況屬實

7月21日,山西稷山縣委宣傳部針對“農村廁所成擺設”一事發布情況通報稱,縣委縣政府立即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對全縣農村公廁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確保農村公用設施正常開放。同時縣紀委監委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

此前,央視《財經調查》欄目組接到羣衆舉報稱,山西稷山縣多個村莊存在新公廁長期閒置的問題。這些投入大量資金修建的公廁常年大門緊鎖,有的甚至從未向村民開放過,成了村民口中“中看不中用”的擺設。

新公廁爲何長期閉門謝客?表面上看,是擔心村民使用後廁所變髒、維護成本增加,或是圖省事。但根本原因在於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祟,導致民生工程淪爲形式。

具體而言,當地確實新建了一批廁所,但宣傳與實際狀況存在巨大差距。今年1月,稷山縣當地媒體發佈視頻,展示新建公廁敞開大門、整潔明亮的場景,牆上還張貼着日常管理制度,看似已投入正常使用。央視記者實地調查也發現,近年來不少村莊確實新建了公廁。然而,這些廁所建成後卻成了遠離村民的“空中樓閣”。

此外,當地有關部門的說法也與事實不符,有推諉責任之嫌。央視記者探訪時,稷山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堅稱,除非維修,否則廁所一定會開放。但實際情況是,部分管理者甚至以“沒鑰匙”爲由拒絕開放。

更關鍵的是,這些新廁所並非完全不開放,而是“看人下菜碟”。不少村民反映,新建公廁只在村裡有活動或領導視察時纔開放。這種無視村民如廁需求、只爲領導或特定活動服務的行爲,嚴重違背了農村廁所改造的初衷,傷害了羣衆感情,讓本應暖民心的民生工程變成了“傷心”工程。

廁所作爲實用設施,其價值在於高效使用。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要求:“合理規劃佈局農村公共廁所,加快建設鄉村景區旅遊廁所,落實公共廁所管護責任,強化日常衛生保潔”。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也強調,要“用得上、常受益”。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將農村廁所改造工程視爲造福羣衆的重要舉措,投入了大量政策和資金資源。

然而,只給看不給用,或只服務領導不服務羣衆,導致廁所的實用功能被廢棄,淪爲毫無意義的“地標”和“工具”。這種做法不僅浪費了鉅額資金,也讓善政落空。

一些管理者以村民素質不高爲由,繼續讓村民使用老舊旱廁。這看似擊中了問題核心,實則忽視了村民衛生習慣逐步改善的事實,以及素質養成需要日常引導的要求。他們將本應履行的責任,化作一把鐵鎖和若干藉口。

當然,開放廁所意味着需要持續投入維保力量和資金。但讓公廁真正發揮作用、將使用權還給村民,不是恩賜,而是責任和要求。

稷山縣提出的整改舉措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但必須提醒的是,整改必須持之以恆、紮實推進,絕不能流於形式、一陣風。同時,必須對整改舉措進行嚴格監督。

顯然,村莊公廁管理“慣例”的形成,源於相關領域縣鄉監督監管體系運轉不力。公廁建而不用的問題如此突出,羣衆呼聲如此強烈,但當地卻毫無反應,足以說明問題根源。甚至,某部門連稷山縣規劃的23座公廁具體建在哪些村子都說不清楚,又何談精細化管理?

要解決農村公廁建而不用的問題,必須加強縣鄉村一體化管理,以制度確保維保資金落實,以監管遏制懶散作風。特別是,上級部門要以自律精神,堅決制止公廁“表演”式開放,防止上級視察成爲基層迎合和拍馬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