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真的只是白白“燒錢”嗎?
最近兩個能源央企的大手筆投資,讓市場炸開了鍋。
中國神華宣佈停牌,籌劃收購控股股東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煤炭、電力、化工等多項資產,交易方式爲發行股份加現金支付;
長江電力董事會通過議案,計劃砸下266億元自有資金建設“葛洲壩航運擴能工程”。注意,這可不是電站項目,也不直接產生利潤。
逛了一圈雪球、股吧,發現市場對這兩個決策並不買賬,吐槽聲一片——
“既然是上市公司,就得按市場邏輯辦事,不能搞行政干預”
“這樣搞壞了規矩,整個估值體系都要重新洗牌”
拿長江電力來算個簡單的賬。
266億元投進去,按5年週期算,如果每年運營利潤只有8億元,投資回報率(ROIC)約爲3%。
而國有大型央企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大約是4%-6%。
ROIC小於WACC,這意味着短期內這個項目會拖低整體資本回報效率,攤薄股東價值。
既然回報不高還看不懂,爲什麼還要這麼幹呢?
答案可能在於:當市場還在用傳統的ROIC模型算短期賬時,這些央企早已在構建一張以國家信用爲底層邏輯的戰略資產負債表。
這讓人想起近兩年投資圈特別火的一個詞——“中特估”。簡單說就是評估企業價值時,要綜合考慮社會責任、國家戰略、分紅回報和長期現金流穩定性。
從這兩個能源央企的大手筆投資或許能更好地感受到“中特估”的含義。
央國企確實承擔了更多“公益性”責任,不僅僅是賺錢的機器,更是國家治理結構中穩定、可控、長期主義的底座力量。
我們再來看看這兩家央企的過往。
中國神華曾在涼山、榆林、寧夏等地投下數億元扶貧資金,培訓基層產業工人,甚至組織煤礦員工義務參與醫療救助和社區建設。
短期確實看不到收益,但回頭看,它後來獲得了新疆千萬噸級煤礦開採權、“西電東送”通道優先接入等一系列稀缺資源。
長江電力更厲害,二十年來在教育、生態領域持續投入。
連續24年援建希望小學,組織數千名志願者放流中華鱘,這些非發電行爲換來了50年水資源特許經營權(遠超行業平均30年),還獲得了防洪、航運等非電功能的政府專項補貼。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些在海外都屬於ESG的範疇,這次決策不過是歷史邏輯的延續。
紅利是對投資者的回報,公益是對國家與社會的分紅。
當然,不少投資者肯定會擔心公益投入會不會侵蝕利潤與分紅。
我們用數據說話:長江電力上市20年分紅率從未低於50%,2023年更達74%;神華在煤價暴跌的2015年仍分出當期淨利潤的102%。
這背後,是國家信用的兜底機制在起作用,也是它們“可被信賴”的長期表現。
再從公司運營角度看,長江電力掌握着全球最強的水電梯級調度系統,靠長江的水發電,每年發電量非常穩定,幾乎零邊際成本,電還能穩定售出。
神華就更有意思了,上游挖煤、中游運煤、下游發電,還有港口運輸,全產業鏈佈局讓它即使面對行業波動,也具備強大的緩衝能力。
央企“讓渡”短期利潤,“換取”政策賦予的稀缺資源支配權。
最後,看下昨天雙雙漲停的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看似合併短期內會稀釋利潤,但整合後帶來的規模效應、消除同業競爭的優勢,都是在長期提升競爭力。
換句話說,他們花的錢,買的不僅是資產,更是未來幾十年的產業地位和政策話語權。
所以,央企的價值怎麼去估算,並不那麼簡單。
不好用單個項目,短期損益來評估。
就像這幾年,不管是長江電力,還是中國神華,抑或是銀行股們,總會被人詬病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拉長時間來看,他們的回報並不差。
或許,正是有了這樣的“公益”對價,才獲得了長期穩定的收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