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漂」比水母漂更能救命? 救生員曝5大原因:千萬別選錯
專家指出,仰漂的存活機率更高。示意圖/ingimage
夏天玩水消暑,卻也潛藏危機。根據消防署統計,臺灣每年平均約有400人發生溺水事故,其中近半數不幸喪命。專家提醒,若不慎落水,選對自救方式,將大幅提高存活機率。其中,許多民衆熟悉的「水母漂」,其實並非最佳選項。
擁有五年海域救生經驗、救援超過30名落水者的「像一條魚 LikeAFish」創辦人張景泓(綽號蕉哥)指出,若在海邊或湖泊等開放水域落水,無法自行上岸、又沒有漂浮物可依附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保存體力」、「延長漂浮時間」,等待救援。
他表示,一般人最常使用的水母漂,雖能讓身體浮於水面,但在真實情境中存在五大缺點:
反之,「仰漂」因臉朝上可持續呼吸,且身體大面積露出水面,更容易被看見與救起。張景泓指出,日本近期就有一名男子誤落海,靠着仰漂堅持4小時,最終成功獲救。
他也提醒,落水當下常因水壓導致水灌入口鼻,應立刻從鼻子吐氣減少嗆水風險,並可先短暫採水母漂穩定身體,再轉爲仰漂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