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董事長蔡豐明:紮根利基市場 抗海運四挑戰
陽明海運董事長蔡豐明接受專訪,暢談經營理念及營運規劃。圖/顏謙隆
陽明海運近六年營運表現
蔡豐明 小檔案
蔡豐明談話重點
陽明海運董事長蔡豐明上任至今滿週年,帶領團隊歷經美國關稅大戰,美國線價量動盪最大的一年。蔡豐明表示,目前看8月底、9月訂艙有增加,審慎期待第三季耶誕節等年終需求拉尾盤,但第四季關稅通膨可能影響美國線消費端,仍需觀察。
接着,美國計劃10月14日起對中制、中籍、中營船舶開徵港口費,迫使船公司、海運聯盟全面換上非中船舶跑美國線,調度規模之大首見。蔡豐明表示,陽明有5艘長租船是中制,所屬的PA聯盟夥伴也有不少中制船,共同派船聯營及船舶配置調整將是一個複雜的議題,也是陽明正在考量的事。
蔡豐明歸納,航運業正面臨四大挑戰與機遇,一是不可測的未來,包括關稅大戰、紅海危機、地緣政治風險等,重塑全球供應鏈,也看到新的利基市場浮現,牽動貨量運價走勢;二是能源挑戰迫在眉睫,歐盟將航運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全球首個航運業碳定價機制,預計2027年起實施。
三是地中海航運(MSC)等「怪物」級船公司砸重金汰換、擴充船隊,押寶新能源、搶佔新市場,引發瘋狂的軍備競賽;四是供過於求的市場格局持續。
比起私人企業的積極佈局,蔡豐明坦言,陽明泛公股的背景,採穩健佈局,造船主要着眼船隊汰舊換新,鎖定利基市場,以可靠性成爲全球商戶首選、具關鍵影響力的運輸集團,目前在美西、地中海、中東等三大航線,市佔率居領先羣。
陽明上半年獲利87.61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2.51元,蔡豐明表示,現在最大挑戰是如何讓集團賺更多錢,持盈保泰應對海運市場瞬息萬變。陽明今年將挑戰連續六年獲利紀錄。以下爲蔡豐明專訪紀要。
美國線新變數:
關稅通膨、中船港口費
問:美國高關稅8月上路,對海運的影響?
答:亞洲-美國航線因美國關稅不確定因素,觀望期變多,即使傳統暑假旺季但貨量減少。現正密切觀察耶誕節等年底拉貨需求,在美國關稅大致落定、中美關稅戰二度暫緩至11月10日之後,8月底、9月初訂艙有增加。不過,關稅通膨勢將影響美國第四季,就看影響程度。
另一個影響是供應鏈移轉,中美關稅暫緩期雖然二度展延,但在目前關稅仍高中國無法恢復正常出貨下,可以看到中國出口原物料、半成品到東南亞的運輸需求續增,東南亞出貨到美國也在增加,墨西哥因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也有增長。
反之,歐洲市場展望相對樂觀,亞洲近洋線市場平穩,澳洲、拉美等市場供需變化迅速。陽明將據此思考將船隊做最佳配置,增加亞洲線、中南美線等船隊。
問:如何看待同業復航紅海、美國對中國船開徵港口費? 答:近期再度傳出以哈同意加薩停火新提案,若真能趕快落幕,船公司開始全面復航紅海,不再繞道將釋放運力,運力過剩的問題對海運市場影響大。
目前有部分航商願意承擔風險成本率先復航紅海,但多數船公司考量人貨船舶安全仍未鬆口,陽明所屬PA聯盟也還沒有復航打算,相信各有不同目標客羣與運價訴求。
另外,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將自10月14日起對中制、中籍、中營船舶開徵港口費,將影響船公司運力調度、美國線運輸成本。
陽明旗下有5艘長租船是中制船,同屬PA聯盟的船公司現有與建造的中制船不少,因越太平洋線採聯盟方式營運,各船公司船籍策略、營運成本、船舶可適航性都不同,預期將產生額外營運成本,未來會以船舶配置調整,以降低、避免CBP徵收費用,同時觀察川普行政命令與對等關稅政策因應。
怪物級造船軍備競賽開打
問:市場關注陽明造船計劃,如何因應航運業的軍備競賽? 答:在MSC等歐系船公司瘋狂造船,長榮、萬海也積極造船下,陽明當然有競爭、排名的壓力,但造船不是參加軍備競賽,而是維持穩健成長,確保船隊調度更有餘裕,賺到最佳獲利,在PA聯盟維持話語權和成本競爭力。
陽明造船首重船隊汰舊換新,鞏固現有客羣,再來是擴大市場或開發新市場,在目前全航線佈局下,將重兵佈局在利基市場,目標在2032年總運力擴增至110萬~130萬TEU,涵蓋新造1.8萬~2萬TEU以上大型貨櫃輪等,全球市佔率從目前2.2%提升至3%~3.5%。
陽明首批LNG雙燃料1.5萬TEU級5艘新造船預定明年交付,還有7艘1.5萬TEU級LNG雙燃料全貨櫃輪、6艘8,000TEU甲醇雙燃料預置全貨櫃船,預計2028~2030年交船。
總計,12艘1.5萬TEU級LNG雙燃料全貨櫃輪將部署在西北歐航線。未來陽明新造船交付,搭配供應鏈移轉,將重兵部署在運價較高、貨量成長的利基市場,包括歐洲、中南美、亞洲區間等航線,增加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