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颱風來襲分隔島再現蕈菇爆發? 北榮公佈蕈類中毒案前5大縣市

高雄日前連日雨不停,分隔島竟長出不少綠褶菇引起熱議。記者宋原彰/翻攝

楊柳颱風將襲臺,各國預測路徑不同,目前最新將成「穿心臺」,並帶來雨勢。隨着國內連續性降雨與高溼度環境,多處地景都出現蕈類異常茂盛生長,引起社會關注,楊柳颱風來襲,蕈類生長情形恐又出現。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坊間流傳三大毒蕈辨識說法,如顏色鮮豔者爲毒蕈、具有菌托或無蟲蛀者有毒、接觸銀器會變黑等,均缺乏科學依據易造成錯誤判斷。

前一段時間,高雄市鳳山區中央分隔島上出現大量繁殖的白色菇類;屏東地區民衆分享自家棗樹上突生野生木耳等,顯示臺灣溫暖潮溼的氣候特性,有利多種蕈類生長與繁衍。

臺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1986年至2024年統計,國內因誤食有毒蕈類而導致的意外中毒事件,佔所有植物及蕈類中毒案例達到8%至9%。這些中毒事件多發生在每年5月至9月,這段期間正好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公佈的雨季時間吻合。

楊振昌說,進一步觀察各地區蕈類中毒的發生機率,以臺北、臺中、南投、高雄及花蓮地區較爲頻繁,這也與氣象署提供的年累積雨量中位數分佈圖顯示結果一致,證實蕈類偏好在雨季生長,因此增加了民衆誤食毒蕈的機率。

而在衆多中毒原因中,以民衆自行於野外採摘,並將有毒蕈類誤認爲可食用品種的情況最爲普遍。其中,外觀與可食用品種極爲相似的「綠褶菇是國內最常被誤食的有毒蕈類。此外,也有相當比例的中毒個案,因未能保留剩餘的食餘檢體,以致無法確切辨識所食用的毒蕈種類。

楊振昌指出,蕈類形態多變,外觀與可食用菇類相似者衆多,臺灣已知的毒蕈種類已逾六十種。坊間流傳有關毒蕈辨識的各種說法,如「顏色鮮豔者爲毒蕈」、「具有菌托或無蟲蛀者有毒」、「接觸銀器會變黑」等,實則缺乏科學依據,也非毒蕈獨有之特徵,易造成錯誤判斷。

近年來,網路平臺與行動應用程式(App)紛紛提供植物與蕈類的影像辨識功能,甚至結合人工智慧與羣衆資料庫進行即時判讀,對於生態教育與科學普及具有一定價值。然而,這些辨識工具仍存在多重限制,如照片角度、光線條件、菇體生長階段不同,皆可能導致誤判。即便是專家,也須依據完整的型態學特徵與分子鑑定資料,才能準確判定種類與毒性。

因此,無論科技輔助工具多先進,皆不可作爲採食野菇的安全依據。民衆切勿因好奇、誤信外觀或仰賴手機App辨識結果,而擅自採摘、烹調或食用任何不明來源的蕈類,以避免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健康危害。

由於,毒蕈中毒臨牀表現相當多樣,可能造成腸胃道、神經系統、肝臟、腎臟或血液系統之損傷,部分毒素潛伏期長、不僅具有延遲發作的特性,毒性亦強,且尚無特效解毒劑。因此及時辨識危險、早期處置及適當轉送,爲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的關鍵。

楊振昌提醒,緊急處理原則,首先,立即停止食用並保留食物樣本,凡誤食或疑似攝入毒蕈者,應立即停止進食,並自然陰乾或冰存於冰箱妥善保存剩餘菇體、食材或現場照片,以利後續毒蕈鑑定與中毒溯源。

其次,及早就醫,避免延誤觀察,凡曾食用來路不明或野外採集之菇類者,尤其是兒童、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更屬高風險族羣,須特別警覺是否產生嚴重的症狀,以免因延遲就醫而危及性命。另外毒蕈中毒可能具潛伏期,所以不宜因初期症狀輕微或短暫緩解就掉以輕心,建議最好皆應主動就醫並接受必要的醫療監測。尤其肝損傷或腎損傷型毒蕈,常有症狀暫時緩解的「假愈期」,如延誤治療將錯失最佳醫療處置的時機。

楊振昌建議,立即就醫情形包括已攝食不明毒蕈,潛伏期尚未過者;並出現嘔吐、腹瀉、黃疸、少尿、幻覺、視覺異常、抽搐、出血、意識混亂、呼吸困難等症狀,應主動聯絡毒物中心(24小時免費專業諮詢專線:02-28717121),並提供毒蕈照片、症狀與潛伏期等資訊。如有保留剩餘菇體,毒物中心也可轉介專家進行品種鑑定及DNA序列鑑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