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福開設自助小火鍋新店,麻辣燙品牌集體探尋新增量
目光轉投海外區域與零售業務的楊國福,再次拓新了副業,這次的選擇落腳在59.9元/位的自助小火鍋。
儘管有專家認爲,火鍋與麻辣燙同屬熱食火鍋類,在供應鏈、消費場景上有一定共通性,且受衆羣體重合度高,但火鍋賽道激烈的競爭現狀,對於新選手楊國福而言,仍面臨在產品、價格、服務上打出差異化的挑戰。
與楊國福類似,擴品類、加時長、跨區域等一系列捕獲食客的動作,已嵌入不少同品類品牌的運轉思路之中。
楊國福開設原價59.9元/位自助小火鍋新店,近年尋增舉措落地出海、零售
門店數近7000家的楊國福麻辣燙,開始試水自助小火鍋。
近日,有社交平臺網友發帖稱,青島一新開的楊國福門店,主打自助小火鍋,按位收費,開業前三天29.9元/人。
當前,該店在大衆點評上評價數尚爲近60條。據平臺網友所發門頭圖,楊國福品牌名稱與logo下方寫有“自助小火鍋HOT POT”,其開業優惠力度也以橫幅形式掛在同處,主要信息爲收費原價59.9元/人,開業前三日與隨後一週內,單人優惠價分別爲29.9元,以及36.9元。
品類方面,有消費者打卡反饋稱,楊國福自助小火鍋店內主要提供肉類、蔬菜、水果、飲料等,其中另有顧客特意提到炸貨與海鮮。綜合產品、服務、價格多方面因素考量,有網友評價認爲,菜品相對這個價位很值,但也有顧客表示,菜品質量一般,優惠後價位可以接受,但原價則不太匹配。
新店環境與動線設計方面,有打卡帖稱,一半爲火鍋,一半爲稱重麻辣燙。但商家迴應稱,由於近期小火鍋業務繁忙,目前麻辣燙區域暫未開放。
對於新店型當前加盟現狀,楊國福集團客服近日表示,自助小火鍋店當前尚處於試點階段,僅在青島有一家門店。
談及楊國福集團跨界火鍋,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表示,從企業戰略視角看,楊國福開火鍋店旨在開闢另一增長曲線,提升集團整體營收規模。當前麻辣燙市場趨於飽和,競爭激烈,通過跨界火鍋,可利用現有品牌影響力,吸引不同消費羣體,拓展業務邊界。此外,火鍋與麻辣燙同屬熱食火鍋類,在供應鏈、消費場景上有一定共通性,楊國福可藉助自身在食材採購、加工等方面的優勢,快速切入火鍋市場。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指出,麻辣燙和小火鍋,消費羣體重合度高,在原業務成長乏力時,拓展新業務的成本低。
不過,談及楊國福集團在火鍋賽道的發展空間,沈萌認爲,目前看品牌尚未展示出差異化或成本結構的優勢。若僅爲了維持規模增長而跨界,很難說能夠形成明顯的競爭力。
對此,詹軍豪建議,楊國福跨界火鍋店要避免同質化競爭,需基於消費者心智認知,以麻辣燙屬性做火鍋店。在產品上,可推出如融入麻辣燙經典口味的特色鍋底。在服務上,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契合當下消費者快節奏需求。在價格上,制定親民策略,與高端火鍋品牌形成區分。
自助小火鍋的試水,也僅是楊國福試圖開闢“增量場”的舉措之一。
官網顯示,楊國福集團起源於2003 年,發展至今,集團已開設全球連鎖門店近7000家。海外市場是楊國福集團近年來的重點投入方向。就在上月,楊國福集團還在服務號宣佈,位於倫敦市中心中國城的旗艦店開業,該店面積近300平方米,分爲三層,且一層、二層分別爲選菜區與就餐區。據集團方面統計,楊國福近7000家門店已覆蓋全球20多個國家370餘個城市。
去年3月,藉助集團在歐洲接連開店的背景,楊國福曾在一則服務號推文中提到,作爲中餐的發展趨勢,佈局海外早已是楊國福集團的戰略之一,自2017年開了第一家海外店後,其接下來會進一步開放能力向外輸出。
除餐飲服務之外,楊國福集團主營業務還包括零售運營。據官網介紹,在零售業務方面,集團建立了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體系,在全國多地鋪設經銷渠道,線上運營覆蓋天貓、京東等平臺。
零售業務已被楊國福集團定義爲“第二曲線”。據悉,在去年週年慶活動中,楊國福集團同時舉辦了零售發佈會,共發佈了6個系列、十餘款零售產品,涵蓋沖泡、自煮、砂鍋、幹拌及底料系列。
據楊國福天貓旗艦店顯示,目前店內部分鏈接底料產品付款人數已超1萬,另有速食麻辣燙等產品付款人數超1000,但單份百元左右的年貨禮盒,已售量僅在個位數。
在補充彈藥的另一端,楊國福也揹負着壓力測試。
據集團早年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楊國福旗下有5783家門店,但當中僅含3家自營門店。收入構成上,2019年全年、2020年全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楊國福來自加盟餐廳的收入佔總營收比重依次爲87.6%、94.8%、94.3%。
綜合以上數據,沈萌認爲,直營店的經營更可控,但擴張成本高、很難快速成長,加盟模式的展店成本低、可以快速實現規模化,但在經營管理能力上可能會出現不足,難以保證品質一致。
行業目光集體投向擴品類、加時長,海外市場亦成麻辣燙共選“增量場”
近年來,麻辣燙品類進入穩步增長態勢。《麻辣燙髮展報告2025》指出,據紅餐產業研究院測算,2024年麻辣燙(含冒菜)品類的市場規模達到1488億元,同比增長5.3%。這一積極的發展勢頭有望在2025年繼續保持,2025年麻辣燙(含冒菜)品類的市場規模將攀升至1565億元。
上述報告還指出,截至2025年1月,楊國福麻辣燙、張亮麻辣燙的全國門店數分別超過6900家和6400家,遠超其他麻辣燙品牌。劉文祥麻辣燙、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燙則位於第二梯隊,二者門店數各爲1600餘家、1000餘家。此外,還有川天椒麻辣燙、覓姐麻辣燙、刁四藤椒麻辣燙等品牌也開出了數百家門店。
但不可忽略的是,麻辣燙競爭依舊激烈。《2024—2025中國餐飲品類閉店率》的數據顯示,在81個品類中,閉店率排名前四的依次是小龍蝦、牛蛙、黃燜雞和麻辣燙,均超過了31%,且牛蛙和麻辣燙的閉店率在上一年偏高的基礎上增長較多,增幅分別是4.7%、2.2%。麻辣燙過去一年減少了超過2.1萬家門店,且閉店率也連續兩年都進入前十。
主動出擊加固護城河,無疑也是楊國福集團以外,更多麻辣燙品牌生存與發展的必選項。對品類、運營時間、市場範圍做加法,則是解題主要邏輯。
今年4月,張亮麻辣燙宣佈推出冒菜,一併上架相關單人與雙人套餐;6月,品牌再次推出零售產品自煮麻辣拌,新品上市價18.9元/包。
自4月推出 “門店24小時營業百日激勵計劃”後,7月27日,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燙髮文統計稱,全國已有超過100家門店成功達成連續100天全天候運營目標。數據顯示,運營24小時的門店,夜間(22:00-次日6:00)訂單量及營收佔比顯著提升,東莞長安店開通24小時後,單平臺增長2119單;武漢東瀾岸店6月份開通24小時後,環比5月單量增長5300+單。
除以上舉措,海外市場更是麻辣燙品牌集中盯上的又一增量來源。
《麻辣燙髮展報告2025》說明,截至2024年12月,楊國福麻辣燙、張亮麻辣燙海外門店數均超過100家。刁四藤椒麻辣燙、吉阿婆麻辣燙、湯火功夫等麻辣燙品牌的海外門店已經覆蓋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麻辣燙品牌海外門店的經營模式與國內門店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大多數麻辣燙海外門店保留稱重模式,而張亮麻辣燙等在日本門店採取按份計價。門店選址方面,海外麻辣燙門店傾向於選擇經濟較發達城市中的學校、CBD、商場等點位。食材和湯底也會根據當地消費者偏好進行適當調整。
詹軍豪指出,麻辣燙出海面臨一定的挑戰,一是口味適應,需根據當地消費者偏好調整口味。二是食材供應,部分特色食材可能難以在當地獲取,可能會增加供應鏈成本。三是文化差異,需融入當地飲食文化,提升品牌認同感。
對此,不少品牌也正通過多元化舉措優化出海流暢度。據公開報道,張亮麻辣燙通過與聯合利華、天味等供應商合作,已搭建起完善全球供應鏈體系。對於屬地化供應鏈管理,張亮麻辣燙執行供應商優選機制,並在生產環節建立全球統一操作規範。在部分地區,品牌也會適當調整底料成分。另外,面臨管理難度的升級,品牌還採用了標準化運營體系+管理模式,設立全球化的門店管理手冊,覆蓋食材採購、後廚操作、門店服務等。
出海的楊國福集團也嘗試融入本地生活平臺,其上線Hungrypanda並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活動,使得倫敦的華人羣體無需外出,即可通過外賣獲取餐品。
無論是強勢衝擊海外市場,或是建立零售業務防禦線,麻辣燙的火拼身影正出現在更多領域,但第二三曲線的上揚程度究竟達到何值,能否爲品牌發展提供真正輔助,還需觀察更長期效果反饋。
文/王璨
編輯/徐楠、林辰
(綜合自楊國福集團、大衆點評、小紅書、港交所、天貓、餐寶典、紅餐智庫、36氪等)
(編輯:王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