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何宗勳:反對恢復撲殺 也應容許民眾餵食發揮愛心
何宗勳強調,自己反對恢復撲殺的作法,民衆餵食遊蕩犬貓的愛心也不該被妖魔化。記者潘俊宏/攝影
201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動保法修正案,廢止撲殺條款,但也開始出現收容所爆滿、遊蕩動物大增、動物福利的爭議。臺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表示,政府應該透過公私協力專案多元領養解決收容所爆籠問題。另外也反對恢復撲殺的作法,因爲撲殺只會帶來仇恨,而在生態熱區外的餵食也不應禁止,民衆的愛心應該被適度容許。
何宗勳表示,過去執行十二夜時期,其實還有撲殺以外的減量作法,但地方在缺乏資源與人力下,往往選擇撲殺這條路,而且收容所大多也蓋在垃圾旁,收容所環境都相當惡劣。
1999年政黨輪替前夕,對動物保護的民怨開始累積,2009年開始有人上街頭抗議,自己則在行政監督上努力,認爲只有改變制度和法律才能一勞永逸,於是2012年底和2013年間喊出零撲殺可以變成國家願景的訴求,並持續在國會中發揮遊說的力量。
何宗勳說,TNR是1999年動保法通過後引進歐美的作法,而在2015年鼬獾狂犬病事件後,政策上轉變成TNVR,有些縣市在遊蕩動物減量上非常積極,但有些縣市覺得天高皇帝遠管不到,因此相對消極,收容中心也一直有着收容爆量的壓力。看往鄰國的遊蕩動物減量措施,其實不覺得日韓有做得多好,雖然臺灣還有很多要進步,但我們的動保經驗還是世界數一數二。
何宗勳說,政府應該透過公私協力專案多元領養解決收容所爆籠問題,例如如何提高絕育率、紓解部份縣市公立收容所爆籠等,但因素多元複雜,需要有國家高度來登高一呼,建議動保司成立一個專案,結合政府、動保團體、企業家、動保產業,以ESG精神,來擴大絕育與領養遊蕩動物。
談到零撲殺,何宗勳說,很多人質疑零撲殺是遊蕩動物爆量的主因,但若看往歷年統計, 1999年到2017年這18年間,政府總共撲殺了124萬隻浪犬,等於平均每年撲殺約6.8萬隻。但從農業部的統計可以看到,目前數量都穩定控制在15萬隻左右,代表是有成效的。臺灣人對動物是友善的,因此是不可能恢復撲殺的,一來賴清德總統也反對撲殺,二來撲殺只會帶來仇恨,也只是欺負不會說話的流浪狗。
何宗勳說,目前國內多元領養的作法還是太弱,解決遊蕩犬問題也需要賦予在地村裡長責任,而非都推給地方動保機關,建議農業部比照「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長期政策計劃來制定補助政策,例如補助社區家戶動物調查、成立村裡犬貓認養小站、推廣動保與生命教育等,讓有心的村裡長與社區發展協會可以參與動物保護行動計劃,成爲表率典範、擴大效應。
何宗勳說,動保團體基本上同意乾淨餵食,而不在生態敏感區餵食是大家的共識,但非生態敏感區還是應該容許民衆透過餵食來發揮愛心,建議地方首長應該要推出餵食證和相關訓練,並在村裡長同意下才能餵食,也呼籲各界不要妖魔化餵食這件事,不認爲留一口飯給流浪貓狗應被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