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正在瘋狂補課!

6月13日,廣州一把手會見了

特斯拉公司全球副總裁陶琳一行

廣州一把手希望特斯拉與廣州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

拓展更多領域更深層次合作

廣州將爲企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便捷服務

陶琳迴應

對廣州發展充滿信心

未來將與廣州進一步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實現互利共贏發展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

深圳市一把手也會見了陶琳

陶琳迴應將進一步深化交流加強合作

相比深圳

廣州的“未來將與廣州進一步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釋放的信號貌似更強

是否意味着

特斯拉第二超級工廠有機會落戶廣州?

如果此事成行

那麼就充分證明廣州在抄上海的作業

具體抄什麼?

今年4月

廣州傳出要投200億建F1賽道

計劃引進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

去年7月

廣州官方迴應網友

正積極尋求與迪士尼等大型項目的合作機會

而當下

廣州接洽特斯拉

雙方進一步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這些方面

明顯都在抄上海補短板

廣州瘋狂補課

這一期我們來具體談談

國際化文旅名片的缺失

很多人要問了

廣州爲何要補課?

說白了就是缺啥補啥

在派隊看來,廣州有三方面的缺失

我們先來談國際化文旅名片的缺失

談起國際化文旅名片

我們會想到迪士尼樂園、環球影視城、樂高樂園

北京有環球度假區,規劃有樂高樂園

上海有迪士尼樂園、規劃有樂高樂園

深圳規劃有樂高樂園

而談起廣州的知名文旅名片

我們會想到長隆旅遊度假區

當然了,也有人加上融創文旅城

除此,再也找不到有影響力的了

可以說,廣州缺失國際化文旅名片

廣州爲何需要國際化文旅名片

派隊覺得有幾點:

1)國際化文旅名片可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城市旅遊吸引力與競爭力

也可以吸引全球各地遊客

很好地展示城市形象、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

目前廣州的文旅影響力還有待加強

據中外傳播智庫企業影響力實驗室

發佈的《2023文旅消費品牌影響力指數》

廣州只位列2023最具影響力

文旅消費城市TOP10的第五名

落後於北京、上海、成都、杭州

2)國際化文旅名片對城市文創產業的帶動效應

廣州文創產業並不差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23年廣州接待遊客達2.3億人次

全年規模以上文化產業營業收入達5582.34億

同比增長15.9%

如果有更多的國際化文旅名片加持

勢必會進一步帶動廣州本土的文創產業發展

3)國際化文旅名片能拉動人氣、帶動周邊消費

帶動周邊的商業

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發展

4)國際化文旅名片可增加地區周邊經濟收入

促進區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還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5)國際化文旅名片對區域土地價值有提升作用

提高當地居民的休閒生活質量

促進城市消費升級

如此重要

那就需要補課了

去年7月

就有市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留言互動

請求爭取在廣州落子迪士尼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還給予了迴應:

正積極尋求與迪士尼等大型項目的合作機會

儘管目前沒有更多消息傳出

但廣州缺乏類似迪士尼這種國際化文旅名片

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一點確實需要向上海學習

很多人肯定要問了:

廣州爲何需要迪士尼這種國際化文旅名片

派隊覺得

廣州作爲國際化大都市

國際化文旅IP落地

可匹配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

同時也是對廣州的認可

畢竟這種國際化文旅IP可以提升一座城的氣質

帶動大灣區經濟及周邊環境、消費業的提升

國際影響力賽事的短板

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除了要有國際化文旅IP外

還得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

而這方面,廣州存在短板

廣州自從亞運會後

全球頂級賽事很少

我們很少聽到有什麼國際化賽事在廣州舉行

這會讓人產生質疑:

你連全球頂級賽事都沒有

影響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事實上也是如此

和北京、上海相比

差距越來越大

去年

北京就有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

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

國際雪聯單板和自由式滑雪大跳臺世界盃

上海也有亞洲唯一的ATP1000網球大師賽

齊聚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和隊列滑

三個冰上項目的上海超級盃

斯諾克大師賽,電競大師賽

中國僅有的兩站

世界田聯白金標馬拉松賽之一上海馬拉松

還有世界矚目的F1中國大獎賽

對比來看,廣州肯定有壓力,也有焦慮

何況廣州還要建設體育強市

爲此,今年4月廣州傳出要投200億建F1賽道

及配套設施並圍繞該賽道建設一個

國際綜合性賽車體育公園的消息

其實就釋放了一個信號:

廣州要在國際體育賽事上補課

最直接的就是發力F1

它全球影響力大

可以迅速提升廣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F1,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

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賽車比賽

年收視率高達600億人次

與奧運會、世界盃並列爲世界三大賽事

F1官方數據顯示

每場F1比賽全球觀衆可達5-6億

廣州也有這樣的條件

汽車產業基礎雄厚、對外開放程度高

有海陸空的交通樞紐和建設F1賽道的大片土地

國內能舉辦F1賽事的賽道只有上海有

所以廣州如果要搞F1

最好的學習對象也是上海

F1賽道,當時就有報道稱落戶花都

因爲當時花都公佈了5000畝汽車文化主題公園規劃

包括汽車品牌體驗中心、汽車電影樂園

汽車博物館、電子競技、汽車競賽

檢驗檢測、汽車旅館、創意設計等

選址花都,條件也比較符合

一、花都有大型空鐵雙樞紐廣州北站和白雲國際機場

其中,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全國第一

F1這種國際賽事,可以與其形成國際化IP聯動

二、花都有充足的土地資源,有大規模連片土地

滿足F1選址的用地需求

三、花都是華南地區最大規模汽車產業基地

也是廣州第二個智能網聯汽車混行試點區

汽車產業集聚度高、配套完善、產業鏈完整

囊括了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等設備

基本涵蓋了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

爲F1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

四、花都旅遊資源豐富

有融創文旅城、中旅·阿那亞九龍湖項目等

有龐大的人流量,可以和F1互相賦能

促使文旅體高質量融合

F1能爲廣州帶來更多的商機和就業機會

推動城市朝着國際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

同時推動當地汽車工業的技術創新

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全球汽車產業鏈與新能源的掉隊

最後,我們來談下廣州的新能源汽車賽道

從目前來看,廣州已經掉隊了

爲何這樣說,我們來看四組數據

第一組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

2022年新能源車滲透率

(新能源車銷量在全部整車產量的銷量)

廣州只有32.2%

比上海(45.23%)、深圳(44.5%)

杭州(41.86%)、溫州(39.51%)還低

所以廣州才提出一個目標:

2025年的目標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

第二組是胡潤研究院發佈的

《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

廣州只排在了第六位

排廣州前面就有深圳、上海、蘇州

北京、常州

深圳有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比亞迪總部

上海有風電企業上海電力、上海電氣

電池龍頭企業璞泰來總部,也有特斯拉

蘇州有鋰電池企業華盛鋰電

光伏企業固德威總部

北京有新能源車企業北汽藍谷

光伏企業京運通、風電企業華能國際總部

常州有光伏企業天合光能

鋰電池企業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總部

廣州有新能源車龍頭小鵬汽車總部、廣汽埃安

從表格可以看出,廣州的新能源優質企業

新能源中小企業集聚指數都不算高

但新能源的投資熱度不錯,在前十中排在了第三

第三組數據

是2023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量情況

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只有65萬輛

遠遠落後於深圳(178.6萬輛)、上海(128.68萬輛)

甚至還不如長沙(72.69萬輛)、常州(67.8萬輛)

這對於汽車之城廣州來說

有點慘不忍睹

在新能源汽車成爲新賽道後

深圳、上海、西安、合肥等城市已異軍突起

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未來扛大旗的,也就是這些城市了

廣州僅有的廣汽埃安、小鵬顯得勢單力薄

受到挑戰非常大

要知道

2023年廣州汽車產量318萬輛

整車產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

國內每10臺車就有1臺廣州造

汽車產業規模穩居全國前列

如此來看,65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

佔廣州整個汽車產量的1/5還不到

第四組數據是新能源汽車的銷量

2023年,新能源廠商銷量榜TOP10中

廣汽埃安位列第三,銷售了48.36萬輛

而比亞迪有270.3萬輛、特斯拉也有60.37萬輛

綜上所述,廣州在新能源汽車方面

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新能源汽車這堂課要好好補一補了

向誰學習?一是深圳二是上海

汽車產業鏈

上海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

汽車是上海六大重點產業之一

已成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心

最典型的莫過於嘉定區

作爲全國汽車產業規模最大

汽車產業鏈最完整

產業集聚度最凸顯的地區

有華大半導體、地平線、欣旺達、加特蘭等企業

推出158款較爲成熟的汽車芯片產品

普華軟件、中創創達、斑馬智行等企業

佈局了車載操作系統等汽車軟件

上海的臨港新片區

有特斯拉和上汽集團兩大龍頭

已構建起涵蓋汽車芯片、自動駕駛系統

汽車內飾、車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

新能源汽車的全產業生態

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方面

上海也是行業的領頭羊之一

已經形成了技術、產品、應用的

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基本實現燃料電池汽車車型的全覆蓋

反觀廣州,這方面還是弱了

2022年汽車整零比僅爲1:0.47

(汽車發達國家則爲1:1.7)

數據來源:

《廣州市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5年)》

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較低

廣州整車生產企業

不少關鍵零部件由長三角供應商提供

廣州佔比較高的日系整車生產企業

進口後往往要在長三角完成初步加工和組裝

再運至廣州進一步加工組裝

按照規劃的目標

到2025年

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要達到200萬輛

整車與零部件產值比達到1:0.5

遠期到2035年

兩項指標將分別達到440萬輛,1:1.2

目前來看,65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

1:0.47汽車整零比

離目標有一個非常大的差距

兩年不到的時間,要抹平這個差距

壓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更多廣州汽車信息可瀏覽

《廣州上新!一個人,一座城》

派隊覺得

加速佈局三電系統、電池材料

車規級芯片、智能駕駛、車載操作系統等

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領域短板

這是廣州最爲迫切的任務

學習、取經就是最好的途徑

向誰學,無疑是汽車產業鏈齊全的上海

廣州正在補課,向上海取什麼經

總結來看

廣州需要在要文旅、體育賽事、新能源汽車補課

上海在文旅、體育賽事、新能源汽車上

確實做得很出色,值得廣州學習

文旅上

迪士尼樂園已經成爲上海的名片

去年接待遊客超1300萬人次

創下開園以來的客流記錄

全年有超4099萬人次觀看了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多場次現場娛樂演出

上海成爲世界著名旅遊城市

體育賽事上

上海憑藉F1

成爲傳播城市品牌

展現城市特質的全球化窗口

全方位展示了城市

軟硬件設施和城市管理水平

和城市的綜合實力

2004年

F1引進上海時

賽事三天共有超過26萬人次觀賽

20年後

2024年F1中國大獎賽吸引了近20萬人觀賽

境外觀衆佔10%

上海地區以外的觀衆佔總人數的80%

創20年來最高紀錄

大型體育賽事給上海帶來的影響巨大

可以看兩組數據

2019年,上海舉辦12項重大體育賽事

直接消費30.9億

拉動相關產業超102億

帶動了酒店、交通、餐飲、購物等消費的增長

2023年,上海舉辦118項體育賽事

帶動消費37.13億

其中核心消費7.99億

相關消費29.14億

直接經濟產出49.38億

間接經濟產出128.64億

稅收4.25億

就業崗位32268個

體育賽事上

今年上半年上海就有

F1中國大獎賽

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

長三角國際田徑鑽石賽

下半年則有

世界斯諾克上海大師賽

網球ATP1000大師賽

新能源汽車上

特斯拉的落戶

極大地推動了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

例如特斯拉落戶後

短時間內實現了零部件本地化率達到95%以上

帶動了上游360家供應商

10萬個就業崗位及7000億元累計訂單

2023年,臨港智能汽車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

5年增長10倍

特斯拉功不可沒

2023年全年

特斯拉全球交付總量180.86萬輛

其中有94.7萬輛產自上海超級工廠

貢獻了特斯拉全球超一半的交付量

上海做得如此之好

廣州要向上海取經,就成了應有之義

文旅國際名片上

學上海爭取引進類似迪士尼樂園的全球化文旅IP

國際體育賽事上

學上海打造F1賽事

今年透露要投200億建F1賽道就是一個積極信號

新能源汽車上

可以學上海

積極引進特斯拉第二超級工廠

目前來看,這個目標相較迪士尼、F1更容易實現

廣州一把手會見

特斯拉公司全球副總裁陶琳一行

陪同的就有南沙區領導

這是否意味着如果特斯拉第二超級工廠落戶廣州

選址必定是南沙

我們看下特斯拉建廠七大條件:

南沙最符合這些條件

作爲廣州五大汽車基地

南沙汽車產值連續兩年位居廣州第一

2023年更是破2000億

南沙汽車工業的產業配套完善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更有發言權

南沙有港口優勢

南沙港區沙仔島作業區

目前擁有8個滾裝汽車和通用泊位、1800米岸線

160萬平方米堆場的汽車滾裝碼頭羣

爲國內最大的汽車滾裝業務專業港區

此外,南沙有“雙15%”的稅收優惠政策

和廣闊的土地資源

它也是國際人才特區

這些條件

都讓南沙成爲特斯拉第二工廠選址的首選

但能不能抓住特斯拉第二工廠

就看廣州的誠意與行動了

畢竟以前就“拒絕”過特斯拉(被上海搶走了)

這一次,別讓特斯拉跑了

綜上

廣州瘋狂補課有三方面:

一是發力打造全球化的文旅IP

提升廣州的國際城市知名度

二是發力引進國際頂級體育賽事

吸引全球目光,提高廣州國際競爭力

三是在燃油車發展乏力的背景下

發力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產量

發掘新質生產力

派隊看了

廣州前5月的數據

廣州汽車零配件製造業投資增長了62.1%

這也恰恰說明廣州正在補短板

作爲廣州第一支柱產業

汽車發展好了

才能助力GDP的持續高光發展

而發展F1,可以探索新產業、嘗試新模式

帶動新消費

爲廣州汽車產業帶來更多可能性

賦能廣州汽車產業發展

繼續擦亮廣州汽車之城的金字招牌

在這次補課中

廣州要有魄力,也要有決心

補齊短板

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