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軌道 目光與未來交會

捷運綠線於7月中起進行高架段列車動態測試,向2026年北段通車目標邁進。(桃園志提供)

張善政市長率捷工局團隊視察列車動態測試,期盼捷運系統加速成形。(桃園志提供)

桃園首條自辦捷運──綠線,於今(2025)年7月起進行高架段列車動態測試,爲後續通車揭開序幕。從施工過程中的突破,到即將展開的營運測試,不僅是桃園交通建設的里程碑,也是城市轉型的過程,持續朝向以人爲本的公共運輸願景邁進。

軌道所經之處,帶動的不只是空間的串聯,更喚醒了地方對未來的想像。捷運不再只是冰冷的鋼鐵線路,而是一條條連結人與土地、過去與未來的溫柔脈絡。隨着捷運綠線逐步成形,桃園以軌道爲骨幹,重塑這座城市的節奏與樣貌。

從細節出發 鋪展城市新脈絡

談到捷運工程,許多人腦中浮現的可能是機具轟鳴與圍籬塵土。但在綠線誕生的過程中,處處可見爲環境及使用者設計的細節與用心。

面對百年曆史的桃園大圳,桃市府捷運工程局採用友善環境的「管冪工法」施作,由地下推進鋼管穿越桃園大圳底部,在不中斷灌溉、保護原有大圳結構前提下,完成通風豎井的設置,「我們尊重歷史場域,選擇用工程技術克服挑戰。」捷工局長劉慶豐說道。相較傳統地面大規模開挖,管冪工法降低對環境或周邊民生設施的干擾,也避免交通封路、噪音及揚塵的社會成本。

而地面挖掘工程告一段落後,路基復舊作業也不只是回填原貌,而需進一步考量未來的城市需求,以G11藝文特區站爲例,路面復原的同時也預先爲極端氣候強降雨做好防線,「考量到後續排水的需求,我們與水務局討論後調整設計,加寬溝渠寬度,儘可能減少後續淹水風險。」

在整體空間規劃上,更是導入乘車經驗的設計思維,從空載與滿載時月臺的高低測試,再到車廂內設置全臺首見的「好孕到」粉紅燈、座椅高度微幅調整,以及支援中、英、日、韓等語言的旅客資訊顯示系統等。每一處細節都回應着不同乘客的使用情境,期望能提升整體的搭乘體驗。

工程與文化共居之地

捷運綠線工程的創新,遠不止於技術上的突破。因路線途經地方信仰中心景福宮,爲避免隧道鑽掘直接從下方穿越,桃市府選擇以高難度的「雙曲線繞行」方式克服,展現對在地信仰的尊重;而在G07桃園車站的試掘階段,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清代及日治時期等多期文化遺構,團隊也旋即暫停相關工程施作,優先讓文化資產出土與保存,保留下桃園珍貴的歷史記憶。

從距今約4,000年前的訊塘埔文化文物、清代鐵道設施,再到日治時期的磚砌便所與桃園驛月臺等遺構,層層堆疊出跨越時代的歷史紋理。捷工局與鐵道局合作,以「移置保存,設計融入」方式進行活化,經過詳細測繪與記錄後,將出土的遺構暫移大園保存,後續也將融入車站空間中,重現桃園深厚的歷史風貌。

劉慶豐表示,「工程不只是建設,更是傳承記憶的起點。」除了目前在軌道願景館所展示的日治時期桃園驛模型外,未來的G07桃園車站,將規劃成爲兼具文化展示與運輸功能的複合空間,讓市民同步見證少見的「五代同堂」文化層疊場域,讓歷史不僅存於過去,而是走入日常,成爲生活中的一部分。

轉換日常 錨定交通節點

綠線北段七站預計於明(2026)年正式通車,意味着市民生活圈將重新被定義,從藝文特區出發,可搭乘綠線至坑口站後轉乘機場捷運至高鐵桃園站,不僅大幅縮短交通時間成本,也提供更從容舒適的移動選項。分段通車的安排,讓市民不必久候全線完工,提前感受軌道建設的效益,「我們也希望北段通車後若發現問題,可即時調整因應,爲後續全線通車做好準備。」劉慶豐補充。(全文請見第106期《桃園志》;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