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楊海崗的藝術公開課

楊海崗在舞臺語言課上講授發音技巧 楊海崗在北京曲劇團工作期間的劇照 2020年房山春節百姓大聯歡活動合影 楊海崗與學員聚會

一門免費的線下舞臺語言課,需要拼手速才能“搶”到名額。這門課程的授課老師名叫楊海崗,2017年,他告別工作多年的北京市曲劇團,從聚光燈下的男主角成爲公共文化“藝術學堂”上的一位老師。

“藝術學堂”由北京市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開設,涉及舞蹈、樂器、國學、戲劇、書畫等多個領域,共有三十餘門培訓課。幾年來,楊海崗的課程經歷了沒人報名、報不滿到搶不到的過程。在這些變化中,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90分鐘的課堂上更加精準地把握學員所需”。每個人上課的初衷不同,但共同點是想通過藝術這個載體,爲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帶來一點改變。

挑戰

從曲劇演員轉行藝術課老師

不惑之年的楊海崗,目前是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的一名職工,也是活動中心公益藝術課的老師之一。此前,他是北京曲劇團的二級演員,曾領銜主演過多部北京曲劇——在北京曲劇《四世同堂》裡飾演祁瑞宣,在《徐悲鴻》裡飾演徐悲鴻,在《歌唱》中飾演王莘。

2017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音樂喜劇院裡表演的《黃葉紅樓》,是楊海崗作爲北京曲劇團演員參加的最後一場演出,那次謝幕也是他與北京曲劇演員身份的正式告別。隨後,楊海崗以特殊人才引進的身份來到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從舞臺上的“老演員”成爲了羣衆文化隊伍中的一個“新人”。

“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在2017年開設藝術課堂,羣衆可以在網上報名,免費上課。”楊海崗說,他去了之後開設了自己最擅長的表演課,當時的計劃是一週安排三天有課,“最終只有4個人報名”。楊海崗稱,“沒人報名,我的專業可能不受歡迎,雖然有點失落,但我還是告訴報名的學員‘三天我都在,你們可以每天都來上課’。”

有一次上課趕上下大雨,楊海崗以爲大家不會來了,結果走進教室看到4位老人都到了,並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他。“他們對藝術的熱情,真的不亞於學校裡那些年輕的藝術生。”就這樣,他帶着4位平均年齡60的老人,開始練氣、練發聲,學一些舞臺表演知識。

今年4月,楊海崗新開設了舞臺語言公益課,每週二、週三上午會以舞臺語言老師的身份來到排練室,面對十多個“舞臺小白”。

來報名上課的人,大多數是女性,她們多半已經退休,近期課堂的學員裡,最大的已經70多歲。她們中,有人想來“進修進修”,有人就想來“練練膽量”,還有人只是退休後閒來無事“嘗試嘗試”。

在楊海崗眼裡,這些藝術功底參差不齊的“學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想通過這樣一節藝術課去改變點什麼。在這裡,她們褪去妻子、母親、奶奶的身份,作爲“自己”站上舞臺。

“做羣衆文化久了你會發現,讓非專業的羣衆上臺,比原來搞專業更難。”楊海崗說,普通百姓當中,尤其年長者,很多人都對文化生活有需求。“其實她們當中很多人都有過藝術夢想,但年輕時沒有時間沒有機會,現在‘有錢有閒’了,可以圓夢了。”

成就

學員從舞臺小白成爲表演擔當

課堂是一點點熱鬧起來的。爲了能吸引更多人來上課,楊海崗特意將表演課改爲了“朗誦”或是“臺詞表演”,“這對普通人來說,聽起來門檻會低一些”。上課時,門外偶爾會有路人觀摩。看到有人“扒窗戶”,他會招呼對方進來一起上課。

2017年冬天,楊海崗開設了朗誦課。他看到一位學員的親戚在門口觀望,索性邀請對方一起來體驗體驗。當時的課程內容就是練習發聲,大家會一起朗讀。他記得那位學員40多歲,上臺後,臺口在哪兒都不知道,還會“背臺”。

體驗之後,那名學員對朗誦開始感興趣,上完了三個月的所有課程。後來,這位學員報名參加了一個朗誦比賽,賽前還特意把作品發給楊海崗看,“但坦白講,那作品太平淡了”,果不其然,第一次參加比賽並沒有取得任何成績。

令楊海崗意外的是,第二年,這位學員再次報名了那個比賽,朗誦的還是同一個作品,但效果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息有了,有節奏了,更有情感了”。楊海崗後來得知,該學員每天早上會用一兩個小時來做有聲閱讀練習,第二次參賽獲得了全國三等獎。

後來,每年都能看到她在舞臺上大放光彩,楊海崗覺得,這種感受比自己在臺上收穫鮮花掌聲更幸福。“真喜歡舞臺的人,他們會‘偷師’,然後自己琢磨,甚至走上真正的舞臺。”2018年,楊海崗參加百姓宣講劇的創作,朗誦班的幾名學員都參加了演員選拔,最終參演了宣講劇《北京西山那抹紅》的演出。

楊海崗把演出劇照發在朋友圈裡,業內的同行都說好。楊海崗反問:“你們沒看過就說好?”同行們回覆他,看到每一名演員情緒都“在線”,一定是出好戲。

楊海崗說,其中一位參演的男演員就是他表演課的學員。他還記得,那位大爺來上課時60多歲,在課堂上表演葫蘆絲時雙手一直抖,如今,這位大爺已經是民間的“老演員”了,還在多部戲劇作品中擔任主角。

互動

及時獲取課堂上學員的反饋

楊海崗經常想,公益藝術課堂的開設到底能給學員帶來什麼呢?

無論是朗誦課還是表演課,楊海崗每學期的第一節課,都會跟學員們坐下來聊一聊,話題就是“你爲什麼會來這裡上課”。

答案往往五花八門。在這學期的舞臺語言課上,一位東北阿姨說,自己普通話說不利索,想要來這裡練習一下發音,找點自信。一位喜歡看演出的女士說,自己希望能學點表演門道,再看演出時可以提高點鑑賞水平。還有一位剛剛辦完退休的學員,想給自己的退休生活找點事兒幹。

年紀最大的一位學員70多歲,她喜歡朗誦,網上報名時沒有搶到課,慕名前來蹭課,她想問問老師,自己的水平有沒有登臺的可能。也有人來上課,只爲多認識一些朋友。

“我覺得我特別像一個小學老師。”楊海崗很清楚,每週一節課,每次90分鐘的學習無法將一個毫無基礎的普通人變成一名專業人士。“我更像是一個引大家‘入門’的人。”楊海崗會根據每個學員不同的需求,在課堂上給予反饋和互動。

每學期開課前,楊海崗會讓學員們準備一個破冰節目,有人一聽要上臺,索性“逃課”,但他會盡量讓所有人都登臺表達自己,“最不濟,背誦一首《詠鵝》總會吧”。

“舞臺是我的舒適區,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登臺的機會。”相比於學到某個舞臺表達的技巧,楊海崗覺得,只要大家能在課上突破既往的自己,就是成功了。這學期的破冰表演上,有人跳舞、吹口琴、打快板兒、朗誦……幾乎所有上臺的學員都會說“太緊張了”,有的忘了譜子,有的忘了動作。最“放鬆”的反而是“沒有什麼才藝”的東北阿姨,在老師的鼓勵下,她走上臺,背誦了一首《詠鵝》,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

在形體課上,楊海崗會讓大家對着鏡子自信地笑,“我希望你們走出教室,回到生活中,也保持這樣的笑容。”

學員們的反饋也證明,課堂的內容正潛移默化地改變着大家的生活細節。

楊海崗印象裡,曾有一名情緒有些抑鬱的學員,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他的妻子特別着急,得知中心的公益藝術課程,就自作主張幫他報了朗誦課。“他一上來,我就發現他形象很好,聲音不錯。”後來,這位學員也參加了不少演出活動,慢慢從抑鬱的狀態中走了出來。今年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活動中,這位學員還壓軸出場。“他平時很內向,但上臺後真的完全不一樣了。”楊海崗說。

也有一些老人在學習完朗誦或者語言課後,回到家裡給孫子讀繪本的語氣都生動了好多。一位學員說起,有一天她在早高峰擠地鐵,車廂里人很多,她突然擡頭看到車窗玻璃上映出的那個悶悶不樂的自己。她想起舞臺語言課上,老師開玩笑地說:“如果你的表情苦大仇深,那別人看到你,可能就會躲着你。”轉念,她就調整了自己的表情,心裡的潛臺詞也是上課時老師常讓大家在心裡默唸的那句“我是最棒的”。

目標

成爲羣衆文化工作多面手

因家住通州,楊海崗需要每天驅車兩個小時到房山上班。一路上,他有時候一邊開車一邊張大嘴巴“開嗓”,有時候會播放朗誦作品,不斷“磨耳朵”,爲上課做準備。

其實,上課只是楊海崗工作的一小部分,但卻是距離他原來舞臺最近的地方。離開舞臺多年,老同事都說他的基本功還在,甚至在臺詞上還有所進步。“每天通勤路上,每週上課的時間,都是我練功的時間。”

實際上,楊海崗也從這些學員身上被反哺了很多東西。

楊海崗開玩笑說,“過去當演員,只要自己業務能力在線,鮮花掌聲都屬於自己,關心的事情相對單一。從事羣衆文化工作後,就要成爲‘多面手’,除了懂專業,還要能組織各類活動,參與各種比賽,更要學會與人打交道,讓我更好地去感知舞臺之外的世界。”

這些年,楊海崗也曾去過不少基層的文化活動館走訪,或是到更基層的社區參加表演,“我能感覺到大家對精神生活的渴望,而文化活動中心正是這樣一個載體。”

楊海崗所說的平臺和文化活動就在我們身邊。根據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北京市將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計劃舉辦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6萬場,開展各類閱讀活動3萬場。

據楊海崗所知,其實很多街道社區都設有文化館的分館或者活動場地。他發現,一些社區的文化骨幹曾上過他的課,“看到他們有成績,我比自己得獎還高興。”

每學期的課程結束,楊海崗會把有意參加日後活動的學員拉到一個羣裡,如有比賽或者演出機會,他都會第一時間分享到羣裡。多年來,他的課堂已經迎來送往了數千名學員。

楊海崗說,很喜歡踏進文化活動中心那棟大樓,剛走到門口,就能聽到合唱團的聲音,沿着走廊行進,能看到陽光琴房、舞蹈教室。在舞臺語言課上練聲時,他會讓這羣平均年齡50+的姐姐們放出最大的聲音,要讓“八百標兵奔北坡”的聲音“把房頂掀掉”才行。

學員的表現往往超乎他的想象,“在她們身上有一股精氣神兒在”,楊海崗有時候會想,“等我老了,希望也能有阿姨們身上那股勁兒。”

文/本報記者石愛華

供圖/受訪者

統籌/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