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劍閣:古柏保護示範小區內,每棵古柏擁有專屬“健康檔案”

7月18日,踏入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鎮翠雲街,一條650米長的古柏帶蒼翠蜿蜒,路邊古柏參天,居民漫步其間,談笑風生。

這幅人樹相依的和諧圖景,恰如700年前《劍州志》所載:“古柏參天,行者仰視”。而今,這份仰視中更添守護的溫度。

2024年,劍閣縣在此新建古柏保護示範小區,按照“系統化、專業化、智慧化、法治化、可持續化”的保護思路,着力改善古柏生境,促進人樹和諧共生,繪就人與自然美美與共的新畫卷。

古柏因人而茁壯 人因古柏而幸福

傍晚時分,居民張德生的孫子暑假歸來,在棧道上奔跑嬉戲,鄰居們則聚在一起,在門前古柏下乘涼閒談。

在居民們的記憶中,古柏是代代相傳的時代符號,承載着深厚情感。

過去,劍閣先民形成了保護古柏的民風傳統。然而,隨着城鎮發展,古柏與人類活動的空間矛盾日益突出,這些“活化石”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保護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據瞭解,劍門關古柏保護示範小區設計面積約20000平方米,其中綠地5520平方米,分佈着51棵一級保護古樹,平均樹齡超過500年。它們靜靜佇立,如同飽經滄桑的綠色衛士,默默見證着歷史變遷。

“人與古柏應和諧共生,古柏因人而茁壯,人因古柏而幸福。”秉持這一理念,“古柏會客廳”應運而生。在對古柏實施保護復壯、釋放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爲居民提供了安逸的生活與休憩場所。

“現在保護得真好,管理規範,我們反映的問題都有專人處理。晚上大家結伴散步,鄰里關係也更親近了。”張德生笑容燦爛。

古柏養護常態化 復壯救護全覆蓋

自古柏保護示範小區建設以來,51株古柏均得到了本體保護,包括土壤通透處理、除蟲、白蟻防治、生境改善、施肥、復壯穴等措施,以專業技術解決其生長的環境問題。

同時,常態化開展科普宣傳、文化展示、文娛活動,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通過溫馨社區建設解決人樹共生問題,形成古柏羣落保護與資源利用融合的示範網絡。

小區內還設置了宣傳警示牌,既規範公衆保護行爲,也爲居民監督提供依據,潛移默化中提升主動參與保護的意識。

經過一年建設,示範小區成功破解了蜀道翠雲廊古柏面臨的“樹、人、路、房、車、鎮、線”等“七重”矛盾。如今,劍閣縣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中心持續開展日常巡查、設施維護、防火防汛等日常養護,以及補水、植被調整、病蟲害防治等專業養護,並實施施肥、地下環境改良、樹體修補等復壯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來,劍閣縣爭取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社會公益事業發展項目資金6612萬元,主要用於瀕危衰弱古樹復壯救護工作。目前,劍閣縣已完成瀕危古柏救護884株,衰弱古樹復壯1803株,實現瀕危古柏救護全覆蓋。示範小區實施的51株古柏復壯救護也屬於項目內容。

科技賦能強保護 人樹共生更和諧

古柏保護示範小區的建設,不僅是一場生態保衛戰,更是一次“人樹共生”的智慧探索。

建設中,堅持生態修復與個體保護、科技監測與人工巡護、制度建設與依靠羣衆“三個並重”,綜合實施區域土壤改良、植被恢復、自然圍欄、部分樹體修復、仿生支撐、病蟲防治,並建設智慧監控、智慧滴灌、智慧監測三大系統。

步入小區,科技感撲面而來:每棵古柏擁有專屬“健康檔案”,智慧監測系統24小時追蹤土壤溫溼度與蟲情;太陽能供電的智慧滴灌裝置依據實時數據精準補水;探地雷達掃描根系後鋪設的架空地板,巧妙解決了透水透氣與行人通行的矛盾……

古柏保護示範小區是劍閣縣蜀道翠雲廊古柏保護工作的縮影。

自2023年以來,劍閣縣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紮實推進蜀道翠雲廊古柏保護與利用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2024年7月25日,劍閣縣成功承辦全國古樹保護工作現場推進會,並被納入全國古樹名木保護試點縣,翠雲廊古柏羣亦入選全國“100個最美古樹羣”。(李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