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圈流出的八卦都是真的!?爆紅的代價是什麼?爆紅不是終點,而是挑戰的開始
《喂?有聽到聲音嗎》演藝圈流出的八卦都是真的
例如近期新聞報導的某位臺灣男藝人,因逃避兵役而陷入輿論風暴,他曾經因參與實境節目而受到觀衆喜愛,被塑造成「大男孩」的形象。然而,爆紅之後,他的行爲與決策卻逐漸暴露出問題,導致輿論反轉。這樣的現象不僅發生在臺灣,許多韓國、中國藝人也曾因迅速走紅後翻車,最終導致演藝生涯停滯。
許宸瑒則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曾因 BL 劇大受歡迎,短時間內粉絲數暴增,社羣平臺的通知數量從幾十個變成數百個。然而,這樣的榮耀並非永恆,當作品熱度減退,藝人若沒有提前規劃好未來的路,很可能會陷入迷茫。
「當時我走在路上都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甚至開始思考要不要挑更好的角色、接更高的片酬,但後來才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心態,」許宸瑒坦言。
Mio 分享了一則幕後故事:某位 BL 劇爆紅的男演員,在成名之前已經答應客串某部戲,經紀人當時也十分熱情地答應檔期安排。然而,當這位演員爆紅後,經紀人立刻撤回通告,理由是「現在他的聲量高,不適合演配角」。這樣的操作在業界並不罕見,有些經紀公司甚至會刻意壓制旗下某些藝人,避免他們與其他競爭者搶奪資源。
「很多時候,經紀公司不是要捧紅某個人,而是要確保某些人不能紅。」Maggie 點出這個業界現象。經紀公司內部的競爭導致某些藝人被「冷凍」,無法獲得資源與曝光機會。
例如,是否該演八點檔?這一直是許多演員糾結的問題。有人認爲八點檔的質感不如電影或偶像劇,但也有人選擇視其爲演技訓練場,甚至有人因八點檔角色而在金鐘獎獲得肯定。
「八點檔的演員訓練密集,他們比某些電影演員更有經驗,因爲每天都在拍戲,」Mio 指出。事實上,近年來,許多過去以八點檔爲主的演員,也逐漸被邀請參與電影或 Netflix 影集,證明這條路並非死衚衕。
此外,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演藝工作機會,例如擔任韓國男星玄彬來臺見面會的暖場舞者,或在展覽中穿上特定服裝與觀衆互動。許宸瑒坦言,自己對於某些表演型工作會有所猶豫,「如果是演員身份,我會思考這樣的工作是否適合我,或會不會影響未來的戲劇發展。」
這類型的直播已在中國抖音流行,甚至有直播主專門模仿臺灣口音,吸引大量臺灣粉絲觀看。隨着網紅經濟發展,這類型的「虛擬魅力」是否也會影響未來的娛樂產業,值得進一步觀察。
名氣來得快,也可能消失得快。關鍵不在於短時間內有多少關注,而是如何讓這份熱度轉變爲長久的職業發展。
「如果你希望走得長遠,就不能只靠一時的爆紅,而是要有完整的規劃。」Mio 總結道。
—來自Mio Liang 發佈於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
--
FB: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的追劇
IG:我是米歐
Podcast 聽起來:喂?有聽到聲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