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四次、雲南六次徵集志願,不受最低分限制!本科沒人上了?

廣西本科普通批第四次徵集志願,繼續“不受最低分數限制”。這意味着,理論上不管你考多少分,都能填報本科志願。

同一時間,雲南的考生正在經歷第六次徵集志願。

從第一次徵集時的 "挑挑揀揀",到現在的 "來者不拒",民辦本科的招生窘境,在這兩個省份體現得淋漓盡致。

今年的本科錄取季,民辦大學的日子,比想象中還要難。

一、四次徵集、六次補錄:民辦本科的 "卑微" 時刻

廣西的四次徵集志願,每次都不設分數門檻。

只要是參加了高考的考生,哪怕總分0分,都能填志願。

雲南的情況更誇張。

第六次徵集志願的名單裡,近百所民辦本科還在 "補漏",有的學校從一本線附近降到專科線以下,缺額依舊超過一半。

某民辦學院的招生老師苦笑:"往年三次徵集就能招滿,今年六次了,還有兩百多個名額空着。"

這種 "無底線" 的補錄,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十年前,民辦本科哪怕降分,也得卡在本科線上下,畢竟 "本科" 二字自帶光環。

可現在,別說過線考生,就連分數剛夠專科的學生,都得猶豫半天 —— 除非家裡願意爲這個本科文憑買單。

二、分數不是門檻,錢纔是:民辦本科的 "隱形篩選"

取消分數限制後,真正的門檻浮出水面 —— 學費。

廣西第四次徵集的民辦本科裡,學費最低的專業一年2萬起步,熱門的計算機、護理專業直奔 4 萬;雲南的民辦本科更誇張,中外合作專業一年學費 8 萬,四年讀下來,光學費就夠在小縣城買套房。

對普通家庭來說,這不是 "上學",更像 "買文憑"。

一個農村家庭,夫妻倆一年攢下 3 萬塊就不錯了,供孩子讀民辦本科,四年學費加生活費至少 20 萬,相當於掏空家裡所有積蓄,甚至要借錢。

有家長算過:"讀完四年,孩子月薪得達到 5000,不吃不喝乾三年才能回本,可現在本科畢業生能拿多少?"

更讓人糾結的是 "值不值"。

民辦本科的專業裡,一半以上是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這些 "萬金油" 專業,就業時拼不過公辦本科,甚至不如專科的護理、汽修有競爭力。

花 20 萬讀個 "畢業即失業" 的專業,越來越多家長覺得 "不划算"。

三、從 "搶着上" 到 "沒人要":民辦本科爲何失寵?

十年前,民辦本科還是很多考生的 "救命稻草"。分數剛過本科線,能上個民辦本科,總比讀專科 "有面子"。

可現在,家長和考生的想法變了:

一是學歷祛魅,就業爲王。

以前覺得 "本科總比專科強",現在發現,公辦專科的鐵道工程專業,畢業生進鐵路局月薪 6000+。

民辦本科的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生可能在超市當收銀員,月薪 3000。就業差距擺在眼前,沒人願意爲 "面子" 買單。

二是專業太 "冷",出路太窄。

民辦本科的缺額專業裡,八成是冷門文科。

某民辦學院的工商管理專業,連續三年徵集志願,今年更是沒人報。

家長們看得明白:"除了考公幾乎沒出路,可考公崗位就那麼幾個,競爭比 300:1,讀完也是白讀。"

三是公辦替代太多。

職業本科的崛起,搶走了不少生源。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金華職業技術大學這些學校,學費便宜,就業率高,畢業生進華爲、騰訊、比亞迪的不在少數。

公辦專科的 "3+2" 分段培養,讀完也是本科文憑,學費才 5000 一年,性價比遠超民辦。

四、教育迴歸理性:不是壞事

廣西四次徵集、雲南六次補錄,看似是民辦本科的 "滑鐵盧",實則是教育觀念的進步。

以前,家長們擠破頭也要讓孩子上本科,哪怕專業冷門、學費高昂,覺得 "文憑在手,天下我有"。

現在大家終於明白,文憑只是敲門磚,能不能敲開門,還得看專業實力和個人能力。

這種理性,對民辦本科未必是壞事。

倒逼它們砍掉冷門專業,聚焦市場需要的技能型專業;把學費降下來,把錢花在實訓設備和校企合作上,而不是蓋漂亮的教學樓。

就像有的民辦學院轉型做護理專業,和當地醫院合作,學生大二就能實習,就業率上去了,招生自然不用愁。

廣西和雲南的徵集志願大戲,還在繼續。

這背後,是整個社會對 "教育價值" 的重新定義 —— 不是越貴越好,不是文憑越高越好,適合自己、能安身立命的,纔是最好的。

你覺得這種變化是好事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