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關鍵帶可持續發展廣西院士工作站成立
日前,廣西地礦局岩溶關鍵帶可持續發展廣西院士工作站在南寧揭牌成立,標誌着該局在深化岩溶關鍵帶產學研協同創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將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據瞭解,岩溶關鍵帶作爲地球表層系統中岩石、水、土壤、生物和大氣相互作用的活躍區域,在岩溶區生態安全、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全球碳循環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對其開展深入研究有利於提升區域生態安全基礎保障,助力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作爲我國岩溶地貌最典型的分佈區,廣西岩溶區面積達9.6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區總面積的41%,發育有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峰叢窪地、峰林平原等岩溶地貌類型。這一獨特的地質環境,既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也是岩溶科學研究不可多得的天然實驗室。
據瞭解,廣西地礦局作爲區內水文地質調查的主力軍,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積累,已構建起完善的水文地質數據庫。近年來,通過聯合國內頂尖科研機構協同攻關,在岩溶資源勘查、石漠化綜合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及岩溶碳匯研究等領域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特別是在國際合作方面,與柬埔寨等國共建岩溶關鍵帶聯合觀測站,有力推動了我國岩溶科技“走出去”。
廣西地礦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成立的院士工作站將聚焦岩溶洪澇災害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岩溶礦產資源綠色開發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攻關以及岩溶碳匯精準評估與增匯技術體系構建等方面。研究成果將直接服務於鄉村全面振興和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爲岩溶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廣西方案”。(記者唐廣生 通訊員杜小品、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