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晶片戰來襲

(圖/路透)

AI晶片已成川普總統美中科技戰談判下的籌碼,此從先前輝達面臨美國封鎖其出口至中國的H20晶片,再到美方宣佈廢除前朝拜登的AI晶片三級管制,且要求美系AI晶片不可套用於中國的AI模型,即可看出川普將努力鞏固並擴大AI市場由美國生態系所掌控,孤立中國的態勢明顯。這意味各國未來在AI市場將面臨選邊站,而且這恐怕也會在各國對等關稅談判中一併納入協商。

在此情況下,無疑對輝達與臺系相關AI供應鏈的受益程度最大,而中國以華爲爲代表的相關AI晶片廠商,未來的海外市場空間將遭到壓縮。

另外一個值得關切的是晶片關稅問題,各國也無所遁逃,預料未來出爐的晶片關稅稅率屬於偏高的機率較大,畢竟美國需要透過關稅的手段來逼迫其他國家加大至美國的投資,特別是臺灣。之前不論是川普總統的發言,或美國商務部長接受訪問時都曾質疑:「爲何那些AI晶片必須在臺灣生產?爲何不能在美國生產?」此言論已可預期美國劍指臺灣的心態。

畢竟臺灣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半導體供應國,且我國在先進製程的高度競爭力又是美國相當覬覦的,恐怕臺積電赴美國總投資金額1650億美元依舊無法滿足美方的目標,更希望能在美國當地建立完整的半導體上中下游供應鏈,甚至是AI基礎設施的落地量產。顯然臺灣的半導體業者乃至於科技業者皆將扮演美國在地化生產的重要關鍵角色。

先前已可預期美國晶片關稅將依循對等關稅的模式,也就是藉由另類的算法將課徵晶片的關稅拉高,屆時再跟各國來進行協商談判,等同川普透過高關稅施壓,後續再作爲談判籌碼降低關稅,藉此迫使各國提出解決不公平貿易行爲的方案。

在此情況下,預計成熟製程的二線晶圓代工廠競爭將更激烈,品牌廠或終端廠商會尋找更低成本的晶圓廠來製造;而對於先進製程來說,中期美方可能會要求臺積電擴大或加速在美國的生產。若新關稅以「晶圓產出地」作爲課徵依據,將對臺積電及整體臺灣半導體產業造成不小的衝擊,並可能進一步擾亂全球科技供應鏈。

整體而言,川普的晶片關稅政策對臺灣半導體產業預計將構成挑戰,臺廠需要密切關注相關政策的動態,並積極制定應對策略;同時未來臺廠需透過多元化生產、深化技術優勢和加強國際合作,纔可望持續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保持其關鍵地位。(作者爲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