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通報病例分佈

@金灣街坊 請注意

7月27日20時許

廣東省疾控局發佈

“廣東省基孔肯雅熱監測信息”

2025年7月20日0時至7月26日24時,全省新增報告2940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未報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佈在佛山2882例,廣州22例,中山18例,東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門、陽江、肇慶各2例,清遠、深圳、湛江各1例。

截至7月26日24時,廣東省今年累計報告4824例本地病例,均爲輕症,無重症和死亡病例,其中3224例已治癒出院或解除醫學觀察。

今年基孔肯雅熱病例

爲什麼會比較多?

氣溫越高伊蚊傳播病毒就越活躍嗎?

如果家附近有基孔肯雅熱病例

應該怎麼辦?

對此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

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

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感染科主任醫師林炳亮

做出詳細的解答

什麼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通過感染病毒的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症狀以發熱、關節劇痛和皮疹爲主要特徵。多數症狀較輕,病程1~2周後可自行恢復,但少數患者可能發生慢性關節疼痛等(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所有年齡人羣均易感,但需要重點關注重症高風險人羣,包括圍產期感染的新生兒、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

患了基孔肯雅熱有什麼症狀?

主要有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三大症狀。

1.發熱:一般會持續1~7天,伴有寒戰、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噁心、嘔吐等。

2.皮疹:多出現在發病後第2~5天,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幹、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數天後消退,可伴脫屑。

3. 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遠端小關節,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劇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徵,通常1~3周緩解,部分病例關節疼痛可持續數月。

氣溫越高伊蚊傳播病毒就越活躍嗎?

蚊蟲一般都是春季開始有,夏季到秋季是比較高峰的,但是蚊蟲也不是溫度越高它就越多。研究表明,不同地域的伊蚊習性有所不同,最適宜的溫度一般在25~28℃之間。如果氣溫超過33℃,甚至35℃,實際上蚊蟲的密度並不是最高的。

由於晝夜溫差,晚上往往是比較適合它的。伊蚊活躍的叮咬高峰時段是早上7~9時和傍晚5~7時,所以這個時間段也是防止蚊蟲叮咬的重點時間段,但是其他時間也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基孔肯雅熱病例爲什麼會比較多?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7月22日發出警報,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

基孔肯雅病毒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境外輸入風險持續存在,輸入到我國,加上我國也有這種疾病的傳播媒介——伊蚊,就會引起在本地傳播,疊加汛期颱風、降雨等天氣影響,今年有可能基孔肯雅熱病例比較多。

如果我家附近有基孔肯雅熱病例應該怎麼辦?

► 首先,不要被蚊子叮咬。可使用驅蚊劑、穿着長袖上衣和長褲、住所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等。

► 還要做好防蚊滅蚊,檢查陽臺、室內容器等,清倒積水;及時清理生活垃圾,如垃圾袋、一次性飯盒、水杯等。

► 另外,如果出現關節痛、皮疹和發熱症狀,請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普通羣衆需要檢測基孔肯雅熱嗎?

若出現三大症狀(關節痛、皮疹和發熱)之一且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旅居史或蚊蟲叮咬史,可到就近醫療機構就診。

如無上述症狀,不需要開展基孔肯雅熱檢測。目前基孔肯雅熱沒辦法自測,需要到醫療機構進行檢測。

懷疑感染了基孔肯雅熱該怎麼辦?

病人被伊蚊叮咬後會傳播給家人及鄰居,爲了大家的健康,如果出現發熱、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請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

如果您近期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旅居史,或者有明確的蚊蟲叮咬史,可主動向接診醫生說明。這些信息對於醫生及時、準確地作出診斷至關重要。一旦確診應配合醫院和社區要求做好防蚊隔離。

治療以退熱、關節炎止痛、緩解皮疹瘙癢等支持、對症治療爲主,不建議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兒童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物。如果病情需要,可選擇對乙酰氨基酚。

患者可否自行用藥?

當出現發熱症狀時,建議及時前往發熱門診就診,由醫生進行專業判斷後再開具藥物。

在未排除登革熱之前,不建議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藥物,以免因用藥不當而加重病情或引發其他不良反應。

爲有效預防和控制

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

蚊媒傳染病的傳播

7月26日至8月1日

珠海全市開展愛國衛生

“六集中”防蚊滅蚊攻堅周活動

以“全民參與、科學治理”爲核心

通過政府、社區、市民多方聯動

聚焦伊蚊活躍的黎明和黃昏時段

對綠化帶、地下車庫等

重點區域開展戶外消殺

同時倡導家庭每日同步滅蚊

推廣紗門紗窗、驅蚊劑等防蚊措施

爲讓市民更易參與

珠海市衛生健康局

推出“1130”防蚊指南

▶ 每天花1分鐘當“積水偵探”,清理辦公和生活區域的積水容器;

▶ 每週1次參與社區或單位組織的衛生大掃除,組團清除蚊患;

▶ 每天3分鐘檢查家中陽臺、天台等易積水處,從源頭切斷蚊蟲孳生鏈條;

▶ 積極建設“無蚊場所”,爲人們提供安全的室內活動空間。

轉發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