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臺山鄺氏鄺安堃教授晚年娶妻致家業不守,成爲兒輩一大憾事
1988年上海,86歲的名醫鄺安堃不顧兒子反對,將小60歲的保姆娶回家,4年後鄺安堃逝世,千萬遺囑的分配讓人震驚!“人生得一良師足矣。”這是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對恩師鄺安堃的評價。即使在90歲高齡時談及已故的鄺安堃,他依然難掩崇敬與仰慕之情。鄺安堃教授的形象,不僅定格在瑞金醫院內科大樓前的塑像上,更深刻銘刻在一代代醫學同仁的心中。鄺安堃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始終以深厚的愛國精神踐行他的醫學事業。1919年,他遠赴法國留學,193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毅然回國。他的職業生涯充滿了開拓與奉獻。1952年起,他先後擔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內科主任、副院長,以及多個研究所的所長。在醫學實踐中,他率先在國內採用小劑量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靜脈滴注治療急性血吸蟲病患者,這一突破性治療拯救了無數生命。不僅在實踐中精益求精,他還致力於醫學理論研究。他以中醫陰陽學說爲基礎,用現代醫學方法建立了陰虛和陽虛高血壓大鼠模型,爲中西醫結合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鄺安堃的學術貢獻卓著,他一生髮表了近200篇論文,主編了《臨牀內分泌學》等四部重要醫學專著,榮獲7項衛生部科技成果甲級獎,爲內分泌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不僅在國內醫學界備受推崇,也在國際醫學界享有盛譽。鄺安堃因其在醫學領域的傑出貢獻,1956年被評爲全國先進工作者,1978年被授予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9年榮膺全國勞動模範,1985年被授予法國國家騎士榮譽勳章。他的學術成就之外,更令人敬仰的是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即使在工作最繁忙的時期,他依然堅持培養後輩,推動中國醫學事業不斷向前發展。1992年的上海,一場關於遺產的風波正在這座繁華都市的角落悄然發酵。著名醫學專家鄺安堃教授的離世,不僅爲中國醫學界留下了無盡的惋惜,更因其千萬遺產的特殊分配方式,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議論。這位享譽醫學界的老教授,將絕大部分遺產留給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六十歲的朱菊仙。而他的兩個兒子,僅獲得了一處與前妻共同購置的房產。這份遺囑很快成爲了法庭上的爭議焦點。兩位兒子無法接受父親的這個決定,他們認爲這份遺囑存在問題。然而,這場遺產紛爭的背後,卻藏着一段跨越時空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更早之前,去尋找這位老教授傳奇人生的軌跡。鄺安堃出生在廣東省的一個縣城。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爲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機會,全家搬遷到了上海。年少的鄺安堃展現出過人的聰慧,在學業上屢創佳績。1919年,他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保送到震旦大學,開啓了他的高等教育生涯。在震旦大學期間,鄺安堃主攻理科,但求知若渴的他並未滿足於國內的學習環境。懷着對知識的渴求,他決定負笈法國。在當時的中國,出國留學需要承擔極大的經濟壓力,但他的父母卻全力支持兒子的求學夢想。這份來自家庭的支持,讓鄺安堃得以遠渡重洋,在異國他鄉追尋學術理想。在法國求學期間,當他得知祖國極度缺乏醫學人才時,便開始關注醫學領域。鄺安堃是一位享譽醫學界的傑出學者,他的職業生涯以博學嚴謹、創新精神和對教育的熱忱而聞名。早年在法國接受的系統醫學教育和訓練爲他奠定了深厚的學術基礎。在巴黎國立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期間,他接受了內科、兒科、神經科等多領域的培訓,並受到傷寒病血清學診斷創始人Widal教授等大師的指導。回國後,他迅速投身醫學教育,受聘於震旦大學醫學院任教。在教學中,鄺安堃總結出“五條經驗”,強調深入淺出的講解、與時俱進的備課方法以及對學生個體化需求的關注,贏得學生的一致好評。他的學生、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王振義回憶道:“鄺教授上課時脫稿講授,語言生動流暢,內容深入淺出,總能讓學生全神貫注。”另一位學生陳家倫則稱讚他出口成章的授課方式深受學子喜愛。在醫學科研方面,鄺安堃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20世紀60年代初,他借鑑中醫辨證論治的思路,提出“小複方”概念,並主導研發了“複方降壓片”(現名複方利血平片)。這一創新藥物成爲中國治療高血壓的特有製劑,因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且價格低廉而廣泛應用數十年,並獲得1980年上海市科學大會成功獎。鄺安堃還創建了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和內分泌研究所,爲國內相關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主編了《臨牀內分泌學》《實用內科手冊》等醫學專著,推動了中國內分泌學和高血壓研究的發展。在學術界,他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中西醫結合評議組組長等職,爲中西醫結合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不僅在學術和科研方面卓有建樹,鄺安堃還以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廣泛尊敬。他曾多次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稱號。他的學生王振義曾感慨道:“鄺教授的指導讓我初嘗科研成果的喜悅,並開啓了我在醫學科研道路上半個多世紀的探索。”鄺安堃的一生,以其學術造詣、教育貢獻和創新精神,深刻影響了中國醫學的發展,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