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首期!鍾南山院士來開講!

今天下午

由廣東省教育廳牽頭

廣東省中小學科學教育指導中心實施的

2025年廣東省首期“脫穎訓練營”(暑期)

60名高一學生

共同聆聽鍾南山院士的講座

在科技與人文交融、理論與實踐合一中

碰撞出對科研的熱愛和思想的火花

好問、好學、好奇,培養創造性

7月17日下午,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國家實驗室主任鍾南山在廣州國家實驗室報告廳,爲2025年廣東省首期“脫穎訓練營”(暑期)的60名高一學生上課。

這是由廣東省教育廳牽頭、廣東省中小學科學教育指導中心(廣東省教育廳和華南師範大學共建機構)實施的“脫穎訓練營”的第六天。當天,60位參加訓練營的高一學生們來到廣州國家實驗室,與鍾南山院士面對面,聆聽他豐富而傳奇的人生經歷,談科學創造,談科學家精神,談人才的培養與成長。

“不是考試第一名纔是好的,

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創造性”

講座伊始,鍾南山首先對組織這次“脫穎訓練營”深表讚許。“我聽說‘脫穎訓練營’的指導理念是‘SHINE’,這個非常好。”鍾南山說道。在逐一談了對科學家精神(Science)、人文情懷(Humanity)、創造性(Innovation)、自我養成(Nurturance)、卓越(Excellence)等概念的理解後,鍾南山強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造性。

“我大學畢業已經65年了,在這65年裡我帶過很多學生,包括很多醫生,還有很多研究生,大概有1000多人。這些人裡面,最有成就的不是考試第一名的,也不是讀書成績最好的,而是那些能夠發現問題、能夠創新和創造的人。”鍾南山深有感觸地說。

爲此,對於“脫穎訓練營”,鍾南山認爲,“脫穎”不僅是知識上要“冒尖”,最重要的是創造力要“冒尖”。“你們都是高一學生,在這個階段不僅要學知識,學如何工作和做人,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創新,如何創造。在’脫穎訓練營‘裡不一定要學很多知識,而是要好問、好學、好奇,培養創造性。”鍾南山寄語在座學生。

“中國的科學家要有使命感,

你越是卡我,我越要自己幹出來”

對於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鍾南山一直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和鮮明主張。三年前,在“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廣州會場的首場報告中,鍾南山提出,中國應建立自己的科學教育體系,即IMH體系,具體包括Innovation(創新)、 Sense of Mission(使命感)和Humanity(人文)。如今,面對“脫穎訓練營”的學生,鍾南山再次強調,要加強使命感的培養。“在當今的背景下,對中國的科學家來說,使命感非常重要。”

就在今年6月,由鍾南山領銜的廣州國家實驗室研發的國產原研藥——昂拉地韋,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成爲全球首個抗甲型流感PB2新藥。談及這款新藥的研發,鍾南山說:“中國的科學家要有使命感,你越是卡我,我越是要自己幹出來。”

鍾南山還提及,讓他終身難忘的是,上世紀60年代,以鄧稼先爲代表的“兩彈元勳”紮根邊疆,爲了研製原子彈把一輩子奉獻給國家。“聽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消息,我們別提多高興,這給了我很大的教育。國家需要我們幹什麼,我們就要這樣做。這就是使命感。”這一番話由鍾南山口中講出,令人格外動容,全場再次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不看你的經歷,也不看有沒有’帽子‘,

關鍵是你有沒有潛力”

組織首期“脫穎訓練營”,是廣東省先行先試,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模式的一次嘗試。對於當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人才成長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鍾南山也談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對於人才的選任,看重的往往是經歷,比如有沒有留過學,是不是“傑青”,有沒有“帽子”。對此,鍾南山認爲,選任人才,應該不重“經歷”重“潛力”。

鍾南山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個人能否成爲人才,關鍵是看他是否有很強的責任感、很好的工作動機和對工作極高的投入性。“就像樑文峰一樣,有一個既定的目標,又能夠專一地、投入地做一件事,這樣才能成功。”

鍾南山經常開玩笑說,自己是“三無醫生”。“我只讀了三年大學,大學沒畢業,也沒讀過碩士、博士,但這並不妨礙我做好自己的事情。”鍾南山說。也正因如此,如今在廣州國家實驗室,對於人才的聘用,鍾南山不看重他是哪所大學畢業的,而更看重的是他的成長潛力。“只要有潛力,哪怕能力差一點,只要一直往前趕,就能達到事業的頂端,我們國家實驗室就需要這樣的人。”

同樣地,對於在座的“脫穎訓練營”學生,鍾南山也寄予厚望。“我經常鼓勵自己的學生,不單是對自己有要求,更要有追求;不單是有志氣,一定要爭氣;不單是有激情,更要有熱情。我對你們的期待也是這樣。”講座結束後,鍾南山與同學們展開深入交流,就科研、醫學、健康等問題答疑解惑。

針對“普通人能否做好科研”的提問,鍾南山表示:“在我60多年教學生涯中,真正有天才的學生不多。但後來做出成績的,無一例外都很勤奮,且善於提出問題。”他強調科研最重要的是執着追求和敢於嘗試的精神。

談及醫學道路的堅持,鍾南山回憶早年搶救呼吸衰竭患者的經歷:“每次偶然會慢慢變成必然。”他認爲醫生的最大動力來自患者的康復。

就學生普遍關心的健康問題,鍾南山建議通過運動、音樂等方式緩解壓力,並強調預防的重要性。對於專業選擇,他建議學生結合個人興趣、特長和社會需求綜合考慮。

在AI時代,鍾南山特別強調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要性:“AI永遠代替不了醫生對病人的溝通和心理疏導。”他寄語青年學子:“不要把成果看成唯一的標記,重要的是培養解決問題的素質和潛力。”

據介紹,本次“脫穎訓練營”是由廣東省教育廳牽頭、廣東省中小學科學教育指導中心設計實施,爲期12天。7月12日上午,2025年廣東省首期“脫穎訓練營”(暑期)活動在華南師範大學拉開序幕。項目專家組立足廣東科學教育特色,深研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深刻領會“脫穎”教育意蘊,首創“SHINE”培養理念,設計“三階五維”課程體系,初階課程以科學家精神(Science)爲根基、人文素養(Humanity)爲靈魂,進階課程以創新意識(Innovation)爲內核,頂階課程以卓越(Excellence)成爲培養目標,同時以自我養成(Nurturance)貫穿課程始終,精心設計“4+7+1”課程方案,並配備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和廣州國家實驗室的精幹科研團隊,旨在爲具有創新潛質、學有餘力的高中學生提供獨特成長環境,樹立爲國成才宏願。

親身體驗科學創新

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激發科學熱愛

培育創新素養

他們脫穎而出,閃耀未來

聆聽科學名家的教誨,他們收穫滿滿

聽完講座後,鍾南山院士強烈的使命感深深觸動了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朱羽熙,她認識到唯有全心投入熱愛的領域,方能取得成果。在這次“脫穎訓練營”的學習中,他們參觀了許多實驗室,親眼目睹科研人員的工作狀態,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這些都讓她對"創新"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她認爲,創新需腳踏實地,既要學習科學家們的鑽研精神,也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鍾院士的講座給了她堅定前行的信心。“雖然我不算特別聰明,但院士告訴我們,持久努力終會收穫成果。希望我能像鍾院士那樣,用自己的研究爲社會作出貢獻。”

佛山南海實驗中學的洪毅對鍾南山院士的講座深有體會,讓他明白了高水平人才應爲國奉獻,也啓發自己要踐行這些品質、爲國出力。同時,他認爲,科研精神並不侷限於實驗室的研究,還應該融入日常,在學習中追根究底、敢於質疑權威,面對困難堅持不懈,培養好奇、質疑、堅韌的品質,爲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而和鍾南山院士的交流也影響了他的未來規劃,他原本打算學習臨牀,治病救人。如今,他希望未來投身藥物研究領域,爲醫療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廣東實驗中學的林子路十分感謝本次講座提供了和鍾南山院士的交流機會。在聆聽鍾南山院士講座的過程中,他深刻意識到學習中既要積累知識,也要養成解決問題的習慣,拓寬知識面、培養創新意識,做到好問、好學、好奇。同時要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結合,肩負使命感。在他看來,這“三好”並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學習中保持好奇心和觀察力,從自然與生活中汲取靈感;在科研創新中,勇於堅持不被認可的方向,用多種方法探索,找準熱愛的方向並堅定前行。他堅信,秉持科研創新的初心,腳踏實地,奮力探索,一定可以獲得成功。

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的白洋深受鍾南山院士的鼓舞,他由衷地爲我國有這樣的國民英雄自豪,也感恩鍾南山院士團隊在新冠疫情中的奉獻。在鍾南山院士身上,他看到了科學創新的精神,明白了毅力和堅持的作用。這一感悟,也深刻影響了他的學習生活。在未來的學習中,他希望可以擺脫被動學習,自主探索未知知識,吃透不解之處,讓知識碰撞出火花。同時,他也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希望可以爲國家的科研事業做出貢獻,即便未來不走科研路,也會永存創新之心與好奇之心。”

深圳實驗學校的韓知辰表示,鍾院士的講座讓她認識到新時代青年要有遠大追求,在AI時代更要注重知識運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僅滿足於知識積累,更要學會內化並創造性轉化。”談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她表示,要夯實知識基礎,轉變學習方式,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純粹的求知慾,“不能因功利心而磨滅好奇心和思考習慣。”對於未來,她希望自己能保持堅韌的科研毅力、發自內心的熱愛、敢於質疑的求真精神,以及不可或缺的人文關懷。“鍾院士讓我明白,科學家不僅是技術專家,更要是有人文情懷的思想者。”

重視科研創新

在熱愛的領域堅持

希望更多青年學子在這裡

思辨、合作、創新、突破‍‍‍‍‍‍‍‍

爲科技強國貢獻自身力量‍‍‍

來源丨物理學院

採寫丨楊謹寧

攝影丨郭檸語

部分圖片來自物理學院

執行編輯丨凌恩昀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複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瞭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 水電費丨網費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