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陳建飈:要以新理念新模式統籌謀劃新型城鎮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龐成 實習生王碩 廣州報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堅持以人爲本提高城鎮化質量水平,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圍繞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等方面話題,近日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候,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東省建院”)執行總工程師陳建飈認爲,要堅持以人爲本,以縣城爲重要載體,做好城鄉融合這篇大文章,在規劃設計、產業就業、風貌提升等多方面着手,以新理念新模式統籌謀劃縣鎮村整體規劃建設。

陳建飈表示,要高標準建設美麗城市,美麗城市建設關鍵在於生態要“融”、設施要“通”,讓市民可感、可及。

新型城鎮化需從多方面統籌謀劃

“提高城鎮化質量水平,規劃設計是先導,產業就業是核心,風貌提升是抓手,設施建設是支撐,制度機制是保障。”陳建飈建議,推進新型城鎮化,要以新理念新模式統籌謀劃縣鎮村整體規劃建設,策劃層面注重產業引導,規劃層面高水平融合,設計層面彰顯城鄉風貌,管理層面建立高效建設和運營機制。

陳建飈表示,一方面要優化產業佈局。產業興則縣域興,縣域活則全盤活。優化產業佈局,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瞄準城鄉空間一體化和整體性,加大縣級層面“統”的力度,全局謀劃近期與中遠期產業空間格局,牽引帶動各類要素精準配置、高效利用;產業園區要“瘦身”“增高”,吸引產業上下游企業落地,形成產出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區域品牌響的產業集羣,實現強縣促鎮帶村。

另一方面則是要擴綠增收,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縣城。要優化綠地佈局,打造生態空間,推廣綠色建築,加強溼地生態和水環境修復,推進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和黑臭水體整治等工程;結合非遺技藝、民俗文化,對古村落、古建築等進行活化利用,推廣陪伴式設計師、建築師制度,探索“農戶+工匠+鄉村設計師”結對幫扶建設模式,打造富有文化底蘊的特色風貌,提升縣鎮村吸引力和文化品質。

提升國家公園的生態效益與社會福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陳建飈認爲,這體現了我國對於推動國家公園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自2021年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到2035年在全國建設49個國家公園,我國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通過功能區劃、生態補償、社區參與等途徑,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納入規劃建設,促進區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陳建飈認爲,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護,全社會共同參與,是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重要基礎。在國家公園範圍內開展特許經營活動,不僅是經濟發展手段,更是一種保護方式。要完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特許經營監管和收益分配機制,確保多方獲得合理回報;同時,通過定向支持與國家公園相關的生態友好型產業、改善國家公園周邊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等手段,協同提升國家公園的生態效益與社會福祉。

社區協同發展方面,陳建飈建議,建立統一的中國國家公園標誌,提升農業、休閒旅遊、加工製造和文化創意等領域的產業空間和產品價值,進而促進周邊社區和更大範圍區域的經濟增長,激勵原住民、周邊社區、行業企業成爲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參與者,並在發展過程中獲得合理收益,實現國家公園與社區共同發展。

此外,隨着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特別是AI大模型、機器人技術的突破,對國家公園的自然資源監測保護、管理提升、科研和宣教各方面都大有助益。陳建飈建議,要把握時間,及時修訂有關技術標準,動態調整、升級國家感知系統,實現從智能化向智慧化提升。

發揮國資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擔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而今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亦吹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衝鋒號”。

國資國企是廣東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作爲省內勘察設計行業龍頭企業,如何服務好國家戰略與地方發展?

陳建飈對此表示,“近年來,我院持續發揮自身優勢,持續發揮自身優勢,構建了覆蓋工程建設全產業鏈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的管理經驗,積極助力廣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在加速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突破方面,近年來,該院一方面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持續探索綠色低碳建設技術,取得了一系列行業領先成果,此外還積極推動綠色建築標準的制定,先後主導和參與編制多項行業標準與技術圖集。另一方面聚力多領域項目協同創新,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建設、產業園區升級改造等多方面發力,驅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重構升級。

據陳建飈介紹,接下來,廣東省建院將以新設立新賽道子公司爲契機,圍繞培育發展新興和未來產業方向,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一是開展“大綠色化業務”,打造超低能耗、零能耗高品質建築產品,提升傳統業務競爭力。持續跟進數字家庭、智慧住區、房屋建築管理智慧化、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等任務,拓展數智化業務,助力城市功能提升。二是拓展城市體檢引領的城市更新業務,老舊小區健康監測和加固改造業務,公共建築能耗監測和節能改造業務,成片連片建築光伏一體化設計改造業務,以及相關的合同能源管理、智慧運維業務。三是開展市政路橋“生命線”安全監測平臺、污水廠減碳增效技術及裝備集成、智慧水務(廠、站、管網)、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裝配式水廠、農村供排水一體化等市政產業新業務,搶佔市政綠色低碳產業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