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寶安中學初中部:解鎖教師合作共贏的校本教研“密碼”

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初中部(以下簡稱“寶中初中部”)初三的道德與法治課上,學生們圍繞“如何強化法治建設,助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一主題,開展分組討論。教師林睿通過設置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將理論與現實結合。

從教僅5年,林睿就從新教師成長爲學校初三備課組組長,並屢獲殊榮。寶中初中部“規範+自主”的教研模式,是她專業快速成長的“助推器”。

近年來,寶中初中部以“課題+主題”“規範+自主”教研模式爲抓手,努力構建“有組織的校本教研體系”,營造“共建·共生·共享”的教研生態,爲教師專業發展厚植沃土。

“課題+主題”校本教研讓“單槍匹馬”聚成“攻堅小組”

一些學校開展教研課時,部分教師經常選擇“拿手好菜”,精心準備。這些公開課看似熱鬧,但大多缺乏教研主題的一致性。

“當校本教研模式主攻重點不明確,缺乏深度,就往往導致學校校本教研實效不明顯,也難以真正提升老師的教研能力及其教學能力。”在寶安中學(集團)副校長,寶中初中部黨總支書記、校長賴海燕看來,這也不利於學校“把脈問診”,探尋到普遍存在的教師教學“難點”以及教學教研“痛點”。

當學校未能有效整合教師的教研重點時,學校教研工作容易陷入“各自爲戰”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困境?寶中初中部進行了積極探索。由於課題科學性強,規範要求多,學校在參與省級、市級課題中,推進過程相對嚴謹。受此啓發,學校部分科組進行了嘗試,用課題研究的模式推進學校主題教研,成效顯著。

“很多老師從中接受了系統的科研訓練,養成了科研思維。當他們規範地、深入地參與校本教研時,更加註重實效性,校本教研的形式主義逐漸被摒棄。”賴海燕發現,隨着學校各科組常態化開展主題教研,寶中初中部逐漸構建出相對完善的機制,每週都能通過課題形式推進教研進程。

爲此,寶中初中部確立了“學科育人”的總課題,爲各科組主題教研提供主攻方向的指引。各科組再根據學科特點,尤其是科組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難點”“痛點”,商定科組“學科育人”的教研主題。學校還制定了主題教研“行動指南”,規範了主題教研的流程、要求、資源庫建設等。“有組織的校本教研體系”的推進,有效避免了教師教研主題與學校發展方向脫節的“兩張皮”現象。

“1+8教師研修套餐”讓新教師在校本教研中“不迷航”

如何讓新教師在校本教研中“不迷航”?寶中初中部專門設計了“1+8教師研修套餐”。“1+8教師研修套餐”引導新教師先熟悉課標,針對性地研讀文獻、論文,激發教學靈感,形成自己的課堂教學思路;然後再設計課堂、學案、作業;新教師在此基礎上說課、講課,開展課後反思。

寶中初中部還鼓勵新教師及時凝練和總結教學經驗,形成微課或撰寫論文。學校副校長莫璇介紹,學校逐步構建了教學、教研相融相促的完整流程,幫助新教師以系統集成思維開展教學設計,搭建教學反思的框架,促使新教師迅速站穩講臺。

爲通過校本教研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寶中初中部還將“同課異構”這一課堂模式,拓展爲更廣義的“1—N—1”主題教研模式。教師們不再侷限於單一課時的“同課異構”,而是圍繞同一主題,將多節課進行有機融合,並開展深入研究。

對很多學生來說,初中化學課上的“物質的多樣性”這個概念相對抽象,不易理解。去年,寶中初中部化學組所有教師圍繞“物質的多樣性”這一概念,開展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大比武”。學校化學科組的教師對初中化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了梳理、研究、整合,幫助學校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更聚焦學科核心概念。

“規範是爲了‘扶上馬’,而不是爲了束縛教師的自主性。”賴海燕表示,寶中初中部鼓勵教師聚焦學校、科組教研重點方向,選擇自身有興趣、有專長的“切口”,進行自主探索和創新實踐,生成不同的教學模型與項目。學校還引導他們在此基礎上反覆研究,努力探索出推廣價值大的教學模式。

資源支持體系成教師攀爬教研高地“登山杖”

“很多新老師參與校本教研時,因經驗不豐富,可獲得的資源不多,會遇到困惑和難題。”賴海燕表示,而資深教師在以往的實踐中,破解了一些問題,積累了很多經驗和資源。

如何整合這些寶貴經驗和專家資源,形成“資源庫”,讓學校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從中受益?寶中初中部彙集教師的教研成果和經驗,建立了內容豐富的共享資源庫,包括優秀教學設計、作業設計案例以及家庭作業庫等。這些資源有電子版和紙質版,教師可隨時查閱、使用、更新。

這些共享平臺爲教師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工具和支持,讓學校教師可以高效地利用前人經驗,避免重複勞動,努力攀爬更多的教研高地。

如何讓重要資源用在“刀刃上”?“我校會根據教研需求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供特別的支持,而不是‘撒胡椒麪’。這種‘精準滴灌’的支持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使用效率。”賴海燕介紹說,寶中初中部還有效引導教師、科組將教研重點對標學校教研,形成協同發力的良好態勢。(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盾 通訊員 連燕純 蔣穎妍)

作者:劉盾 連燕純 蔣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