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一體化戰隊”共建共享“大思政課”
“如果你是虎門初期的建設者,你會如何突破困境?”思政課上,廣東省東莞市虎門第三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賴小妹將“課堂時針”撥回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學生們前往太平手袋廠陳列館,他們“穿越時空”,思考並討論建設家鄉的良策。
泛黃的紙張、留下歲月痕跡的縫紉機……展品將學生們的思緒拉回過去,他們沉浸式感受前輩敢闖敢試的精神。虎門第三中學學生林詩晨、龔可涵就主動採訪老一輩工人,並製作了短視頻“一顆鈕釦的改革故事”。“原來課本里的‘改革開放’不只是抽象的四個字,而是時代大潮,那裡面還有爺爺奶奶們奮鬥的青春!”林詩晨感慨道。
這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是東莞市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縮影。近年來,東莞市教育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大思政課”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改革。
過去在東莞市部分學校,思政課教學質量不高。“部分中學原來在上思政課時,偏重於應試,更側重讓學生記憶知識點。”東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東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葉淦奎坦言,市內部分學校的思政課,曾出現過教不深、學不活的情況。
東莞市教育局以問題爲導向,聯合其他部門逐步出臺相關政策。相關部門協同發力,努力破解思政課銜接不夠、資源分散等問題,爲思政課改革按下“快進鍵”。前不久,東莞市正式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同時,在莞高校牽頭成立9個東莞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一體化推進集體備課、課題研究等活動。
“我市着力培養好師資。”葉淦奎介紹說,東莞市構建思政課骨幹教師成長梯隊,包括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省市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引領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東莞還常態化開展思政課教師全員培訓,組織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進行研討交流,很多思政課教師更新了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專業能力水平邁上新臺階。
“老師,我們這裡沒有雪山草地,我們如何深入理解偉大長征精神?”學生的發問擊中了東莞市厚街鎮前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張婷婷的內心。她意識到,思政課不能“懸於空中”,要用好本土資源。張婷婷與市級教研員、高校教授、中學教師等開展聯合教研,他們活用校內紅色教育基地等資源,努力轉變教學方式。
“課堂設計要引領學生‘爬樓梯’,從知其故事、品其精神到傳其精神。”更新了教學理念後,張婷婷帶領學生走進學校的紅色教育基地,沉浸式講述紅色故事。她還藉助人工智能技術,讓歷史人物與學生開展跨越時空的互動。
“很多孩子感嘆‘原來英雄就住在我們巷子裡’。”張婷婷深受觸動,繼續學習借鑑其他教師的好經驗,提升思政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當教師們的“專業成長地圖”徐徐展開,課程改革的“金課矩陣”也在同步構建。東莞市教育局依託共同體,努力打造“科創思政”“紅色思政”等品牌。東莞還積極開展全市師生同上一節思政課的活動,努力產出、傳播優質教學資源。
在今年“全市師生同上一節‘紅色思政課’”活動中,東莞中學教師劉慧瑩全程參與了高中課例打磨。“高中政治教材內容豐富,但書本中有些概念對部分學生有些抽象。”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劉慧瑩和團隊集智聚力,更加註重實踐性,設計了層層遞進的項目式學習任務。
“潢涌村的逆襲是如何實現的?一起來探秘村子的致富密碼吧!”劉慧瑩帶領學生開展田野調查,用腳步丈量鄉村振興之路。很多學生在實踐中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劉慧瑩還結合東莞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引導學生們設計“科技+民生”發展方案,激發他們爲東莞發展建言獻策的擔當意識。
在東莞市教育局引導下,市內很多大中小學校聯動社會多方力量,積極構建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網絡“五位一體”的“大思政”一體化育人格局。東莞市內很多學校帶領學生走出“思政小課堂”,通過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職業體驗等方式,融入“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們知行合一。
“原來‘百千萬工程’不是數學題,而是能讓阿婆的酸木瓜賣到全國的神奇魔法!”前往社區參加了“行走的思政課”活動後,東莞市南城陽光第一小學六年級學生楊子筠激動地說。
“如今的思政課堂,讓很多學生從‘聽衆’變‘主角’,從‘被動學’到‘主動講’。”在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陳月強看來,東莞市努力打破壁壘、貫通學段、融通資源,讓越來越多學生在“大思政課”中滋養家國情懷,逐漸明晰了未來的奮鬥目標。(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蔣穎妍 記者 劉盾)
作者:蔣穎妍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