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製造大國 攻「非美」市場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的威脅,亞洲的製造業大國不僅趕在7月9日緩徵期結束前,大力搶單、降低售價及尋找新客戶,也重新思考與美國間的經貿關係,可能做法包括遷往關稅較低國家,或拓展美國以外市場。

川普政府實施的10%普及關稅已傷害亞洲出口國,各國除非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否則將再承受災難性的超高對等關稅。

巴基斯坦紡織品出口商龍頭Interloop是Nike運動襪及目標百貨自有品牌成衣的主要供應商(約佔進口量40%),一年對美出口額約2.2億美元。目前承受10%的普及關稅,必須對目標百貨降價;若29%對等式關稅落實,只能支撐12-18個月。由於美國對埃及的稅率僅10%,因此Interloop將加速在當地建廠,並向歐洲尋找新買家。

中國大陸LED照明設備廠商則認爲,美國市場的重要性已下降。廣東科而美光電公司表示,美中貿易休戰90天,多家美國客戶已恢復下單,訂單都是「船上交貨」(FOB)形態,關稅由美國進口商負擔。該公司對160國出口產品,美國市場「愈來愈不重要」,並將聚焦於歐洲、亞洲及國內市場。

南韓Dongwoon Anatech公司是三星電子及中國大陸手機廠的供應商,已成爲貿易戰的箭靶。川普威脅對南韓加徵25%對等關稅,且中國大陸手機出口業者也面臨美國的高額關稅。Dongwoon表示,三星還沒要求降價,但若美國落實新關稅,三星肯定將會如此,現代、起亞等汽車業客戶也將跟進。Dongwoon降低成本的能力有限,打算擴展中國大陸市場,或拓展東南亞及歐洲市場。

越南是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國。出口業者Vuong Thanh Cong在4月對美國出口有機咖啡豆及研磨咖啡時,爲避免客戶抽單,共咖啡提供優厚折扣,並承擔虧損。美國市場佔該公司出口額近一半,預料未來數月仍將如此。若美國確定對越南加徵46%關稅,將使該公司每月獲利減少15%,因此將尋求其他市場。

日本汽車生產商可能是受美國關稅打擊最重的產業,包括25%的汽車關稅、以及24%的對等關稅。零組件供應商NOK會社在美國等15國設廠,目前已告知客戶能夠從美國本地供貨,因此供應量有機會增加。

NOK未來未來可能要依賴日本及美國以外的市場,計劃將擴展與中國大陸電動車業者的業務,並跨入重機械、半導體零件及能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