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廉航為獲利苦苦掙扎 捷星虧損2,300萬美元停業
亞洲廉航正爲獲利苦苦掙扎,正隨着成本壓力及競爭加劇,面臨重重困難。(美聯社)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亞洲廉航正爲獲利苦苦掙扎,這個曾爲該區域成長最快的產業,正隨着成本壓力及競爭加劇,面臨重重困難。
澳洲航空(Qantas)旗下廉航捷星亞洲航空(Jetstar Asia)在今年6月宣佈停業,威脅500個工作崗位,凸顯出這個產業的脆弱。該公司預估,截至6月爲止的會計年度,將面臨3,500萬澳幣(約2,300萬美元)虧損。捷星亞洲自2004年成立,便歷經困難,至今僅有六個年度獲利。捷星航空集團(Jetstar Group)執行長塗莉將原因歸咎於成本上升,特別是與耗資30億星元(24億美元)的新加坡樟宜機場新航廈建造計劃有關的機場費用調漲。全亞洲的機場費用也都上漲。
亞洲航空公司的利潤率,低於其全球同業。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亞太地區的航空公司今年平均利潤率爲1.9%,相較之下,全球平均值則預估爲3.7%。較高的勞工及地勤開銷,對廉航來說也更難吸收,並壓縮利潤。
疫情期間航空旅行近乎瓦解,許多亞洲航空公司受打擊,新加坡航空與南韓的韓亞航空及大韓航空,都接受政府補助。
而在過去五年間,該區域的商務旅行減少,家庭渡假行程增加,也有損航空公司的復原。旅客大國中國大陸的經濟低迷,更挫傷飛航需求。自新冠疫情以來,航空公司爲跟上成本,調漲機票費用,也使價格敏感旅客卻步。
純粹的廉航公司,感受到全服務航空公司(FSC)逐步侵蝕市場的壓力。但對全服務航空公司來說,廉航貢獻的營收比率,更遠低於其載客數量,主因是廉航的定價模式,及欠缺豪華艙等。舉例來說,新加坡航空旗下廉航酷航(Scoot),雖佔三分之一載客量,卻僅佔去年星航營收逾12%。不過,競爭壓力也促使一些廉航重新評估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