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貨幣紛紛走強 減配美元資產成趨勢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美國濫施關稅不僅衝擊全球貿易市場,還加劇全球金融市場震盪。近日,亞洲貨幣對美元大幅升值,亞洲出口商、險資機構等紛紛平倉美元頭寸,加速資金迴流。
上述變化只是全球投資者降低美元資產配置的一小步。分析人士認爲,接下來,無論美國關稅政策如何調整,進一步降低美元資產配置已是許多國家地區和機構必然選擇。
亞洲貨幣集體走強
繼歐元、日元對美元大漲之後,近日更多亞洲貨幣大幅飆升。其中,面對港元升值,中國香港金管局連續4次出手,以維持聯繫匯率制度。
5月7日,1個月期港元銀行同業拆息(Hibor)下跌58個基點至3.08%,爲2008年以來的最大下跌。自上週五以來,中國香港金管局已四度入市,累計投入資金超千億港元。
同一天,新臺幣兌美元匯率穩定在1美元兌30元新臺幣上方。此前,5月2日新臺幣兌美元單日升值4.37%,報收31.064創15個月新高;5月5日,新臺幣兌美元繼續大漲升值5.03%,盤中最高升至28.81。兩個交易日兌美元升值超過10%。
對此,瑞銀髮表報告稱,此輪新臺幣上漲的主要推手是保險公司、企業等進行的匯率對衝以及此前新臺幣融資套利交易的止損。中國臺灣地區壽險公司發行新臺幣保單後,再拿這些錢投資海外美元資產,這種策略帶來較大的貨幣錯配風險。
美元拋售潮在路上
亞洲貨幣集體走強,再結合前期歐元、日元大幅攀升來看,全球資金在持續從美元資產出逃。今年以來,美元指數下跌幅度已超10%,看跌美元情緒依然主導市場,全球市場逆轉美元資產超配的態勢已經形成。
德意志銀行4月中旬的統計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持有約18.4萬億美元的美國股票和7.3萬億美元的美國固定收益資產,其中僅10國集團的外國投資者就擁有約13.7萬億美元的未對衝美國資產。
此前對美元資產的“信任”局面在美國濫施關稅之後已發生了變化,隨着亞洲國家和地區拋售其儲備貨幣,可能會引發從美元的大規模撤離。橡樹資本聯席首席執行官Armen Panossian近期向外界透露,由於擔心美國貿易政策會損害經濟和投資環境,該公司客戶正在討論將其對美國資產的敞口削減最高達10%的問題。
安聯投資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資總監Michael Krautzberger表示,美國經濟未來可能面臨增長放緩和通脹上升的局面,這種宏觀和政策環境有利於美國收益率曲線陡峭化,美國長期債券的期限溢價因此上升,反映出投資者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以持有美國國債,美元也面臨貶值壓力,因此傾向於在投資組合中減少美元敞口。
“美國例外論”已動搖
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固收首席分析師張繼強認爲,除非美國關稅政策顯著轉向,否則美元將會出現趨勢性偏弱。美國的關稅政策弱化了美元循環,其政策不確定性削弱美元避險屬性,導致“美國例外論”動搖而帶動資金流出,在多重因素影響之下,美元持續走弱。
當前,股神巴菲特已經對美元失去了信心,並連續多次發出嚴厲警告。2月份最新的年度致股東信中,巴菲特警告美國面臨“財政愚蠢”的風險,稱“如果財政愚蠢盛行,紙幣的價值將蒸發”。在5月股東大會上,當被問及美元走弱風險時,巴菲特強調,不會想持有任何他們認爲會貶得“一文不值”的貨幣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