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和平願景可抵禦‘美國優先’”

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網站1月30日發表題爲《亞洲的和平願景是抵禦“美國優先”的堡壘》的文章,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策略師陸恭蕙。文章摘編如下:

在2025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從理性和外交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有關和平、發展與區域合作的亞洲願景。

與之相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代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領導風格。作爲一個長期主導全球事務的超級大國的領導人,特朗普從他的“美國優先”角度出發,向全球投射其影響力。

特朗普的性格和領導風格已經脫離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傳統框架。以西方政治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馬基雅維利和馬克斯·韋伯——的觀點來衡量,特朗普也屬於另類。

亞里士多德認爲領導人要重視美德,以道德責任和追求集體利益爲領導核心。特朗普的做法似乎與之完全相反,他主張優先考慮個人利益,不怕分裂,不追求團結。馬基雅維利注重獲取和維護權力。這表面上與特朗普的方式是一致的,但即使是馬基雅維利,可能也無法輕易接受特朗普式的衝動和對全面戰略的不屑一顧。特朗普的做法似乎更符合韋伯的魅力領導者概念,因爲特朗普的民粹主義吸引力和激發選民支持的能力更多地體現了他的領袖魅力。

然而,特朗普的魅力往往伴隨着一種破壞力,改變了政治生活中的原有界限。特朗普正在打破西方政治哲學所支撐的每一種領導模式。他展現了一種悖論,他的影響力不是來自對既定規範的遵守,而是來自對既定規範毫不留情的摧毀和對支持者的吸引力。

亞洲領導人提出了以長遠規劃和集體福祉爲基礎的領導模式。中國領導人一直強調共同發展和多邊合作,這與一些西方領導人的帝國主義言論形成鮮明對比。

亞洲的政治風氣來源於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儒家提倡的和諧與道德責任理念,它主張通過對話和相互尊重的方式解決爭端,營造和平與合作的環境。

隨着美國主導的單極時代逐漸落幕,世界面臨一個關鍵時刻。各國是會與傳統的帝國主義領導模式保持一致,還是更傾向於強調合作、包容與共同繁榮的新領導模式?答案在於各國領導人能否超越狹隘的自身利益,在權力與目的、實用主義與道德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最終,領導層的素質將決定新地緣政治現實的發展軌跡。

在這個關鍵時刻,領導人們必須做出選擇——是延續一個優先考慮硬實力和利益的體系,還是以遠見和勇氣奮起迎接挑戰?應對戰爭與衝突、地緣政治動盪、貧困和氣候變化等重大挑戰更需要以人民真正需求爲導向的改革型領導。

來源 | 參考消息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