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在京投資將關注六大領域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日前在京召開。亞投行全球投資管理部第二大區公共部門客戶管理局局長楊曉紅在國家會議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亞投行是一家總部設立在北京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在京第一筆2.5億美元貸款成綠色基礎設施投資“標杆項目”。未來,在京投資將關注綠色與低碳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跨城市互聯互通等六大領域。
在京投資成標杆項目
自2016年正式運營以來,亞投行在中國累計批准了22個項目,投資總額達46億美元,涵蓋主權融資和非主權融資,涵蓋綠色交通、清潔能源、水務管理、公共衛生、職業教育等關鍵領域。其中,北京不僅是亞投行總部所在地,也是亞投行首批落地項目的發源地。
2017年,亞投行向北京燃氣集團提供一筆2.5億美元的貸款,用於支持其擴大天然氣輸送網絡。該項目已於2019年完工,每年減少煤炭消耗超65萬噸。2019年,亞投行再次爲北京燃氣集團提供5億美元貸款,支持其在天津建設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每年可接收500萬噸液化天然氣,日氣化能力達6000萬立方米,並建設一條連接京津冀的天然氣輸氣管道。該項目投入運行後,爲推進三地能源轉型、天然氣供應保障、可持續發展,都起到極大的示範作用。
亞投行全球投資管理部第二大區公共部門客戶管理局局長楊曉紅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項目成綠色基礎設施投資“標杆項目”。此外,亞投行也通過在北京合作開發電動公交、智慧交通系統、綠色建築等試點項目,推動項目模式可複製、可推廣到中國其他省份乃至其他成員國。
未來關注六大方向
“北京是一座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楊曉紅說。“我們希望在北京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示範性意義的標杆項目。向亞洲及全球其他城市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亞投行始終與中國,尤其是北京市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關係,展望未來,亞投行將在京投資重點關注六大方向:綠色與低碳基礎設施,支持綠色交通、電動公交推廣、城市供熱系統升級、可再生能源與儲能一體化等項目,助力北京實現“雙碳”目標,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
具體包括加快發展智慧交通系統、城市綜合指揮平臺、智能電網和數據中心等關鍵設施;聚焦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老年照護服務、智慧醫療平臺和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推動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建設排澇、防洪等防災減災工程;優化支持融合新技術、具備示範性和推廣潛力的創新型項目;推動區域內城市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注重提升整體協同效應和跨區域發展能力等。
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新需求
亞投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上“跨境互聯互通與區域合作”的議題被重點討論。來自全球的嘉賓圍繞跨國互聯互通、基礎設施賦能全球貿易、建立高標準治理體系等豐富議題,分享亞投行十年來的發展成果,共議多邊合作開發的新未來。
基礎設施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特別是進入當下這個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後,跨國間的通訊網絡、金融平臺、能源輸送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更能對經濟社會發展迸發巨大的推動力。亞投行行長金立羣認爲,作爲多邊銀行,亞投行除了攜手成員,在跨境項目中提供金融服務,更重要的是提供科學前瞻的項目設計思路、項目操作指南等。
金立羣介紹,當前亞投行的大部分投資主要集中在公路和鐵路等交通領域,未來將更多關注數字基建、金融平臺以及能源網絡等跨境基礎設施,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需求。
文/本報記者藺麗爽
加倍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推動新科技發展
在日前召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新聞發佈會上,亞投行行長金立羣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亞投行將加倍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聚焦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高效輸配電,以推動經濟綠色轉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亞投行將在綠色融資領域發揮怎樣的作用?金立羣說:“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加倍對可再生能源的資助。科技賦能基礎設施,意味着可爲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在能源項目方面,亞投行更專注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高效輸配電,以助力各成員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此前,2024年亞投行批准了84億美元融資,涵蓋能源、水、交通、可持續城市、數字和社會基礎設施。例如,對馬爾代夫太陽能系統的支持、埃及的低碳城市交通和巴西的氣候投資基金。亞投行已連續3年超額提前實現氣候融資佔當年批准融資總額50%的氣候目標。
文/本報記者藺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