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區2025下半年必看藝術展推薦
從墨爾本的女性攝影師作品展,到首爾的李昢、香港的羅伯特·勞森伯格及日本的露西·理惠個展,加之臺灣新美術館的開幕,未來數月,多元藝術盛事將輪番登場,令人期待,不容錯過。
左上起順時針方分別爲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1900-1992),《瑪莎·葛蘭姆:致世界的一封信》(Martha Graham: Letter to the world),1940年,藏於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 The Estate of Barbara Morgan。格萊迪斯·雷內爾(Gladys Reynell,1881-1956),《沉思》(Pensiveness),約1913年,藏於新南威爾士州美術館,© Estate of Gladys Reynell。李昢(Lee Bul,生於1964年),《Cyborg W6》,2001年,藏於首爾Leeum美術館,© Lee Bul,圖片由藝術家及Leeum美術館提供。森萬里子(Mariko Mori,生於1967年),《巫女的祈禱》(Miko no Inori),1996年,藏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Mariko Mori,圖片由藝術家提供。露西·理惠(Lucie Rie,1902-1995),青銅釉花瓶,約1980年,藏於日本金澤國立工藝館,井內收藏(Inouchi Collection),圖片:Rui Shinano。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1.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羅伯特·雷曼收藏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展期至2025年10月12日
羅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生於1891年,是紐約銀行業巨擘家族的第三代傳人。他的父親菲利普(Philip Lehman)與伊莎貝拉·史都華·嘉納(Isabella Stewart Gardner)、亨利·克雷·弗裡克(Henry Clay Frick)及J·P·摩根(J.P. Morgan)等美國收藏家齊名,曾用鉅額財富購藏歐洲古典大師畫作以裝飾宅邸。
羅伯特最初追隨父親的腳步,收藏貝利尼(Bellini)和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作品。但到了1940年代,他的品味轉向19世紀藝術,開始購入梵高(Van Gogh)、馬蒂斯(Matisse)、雷諾瓦(Renoir)、高更(Gauguin)、秀拉(Seurat)和德加(Degas)的作品。同期,他當選大都會博物館董事會成員,後擔任副主席,並於1967年當選董事會主席。兩年後(1969年)逝世時,他將約2,600件藝術品遺贈給該機構,這些作品至今陳列於專設展廳。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大溪地的出浴女子》(Tahitian Women Bathing),1892年。油彩 紙本 裱於畫布。43¼ x 35¼ 英寸 (109.9 x 89.5 公分)。羅伯特·雷曼收藏,1975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本次展出的81件作品來自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創作時間介於1850至1950年間,以法國藝術家爲主,將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至10月12日。展覽分爲「身體姿態」、「肖像與人物」、「徜徉自然」、「從城市到鄉村」及「水岸風光」等五大主題。重點展品包括塞尚的《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Trees and Houses Near the Jas de Bouffan)、高更的《大溪地的出浴女子》(Tahitian Women Bathing)以及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兩位少女》(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
2.露西·理惠:融匯東西的典雅陶藝(Lucie Rie: Elegant Vessels Fusing East and West)
日本金澤國立工藝館|展期至2025年11月24日
陶藝家露西·理惠(Lucie Rie)生於維也納,且在當地接受藝術訓練。不過,1983年她逃離納粹政權後遷居倫敦,正是在這座城市,她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爲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工作室陶藝家之一。
理惠開創了諸多新技術與風格,包括獨具特色的生釉技法、現代主義美學風格,以及透過細微變化與不規則形態展現作品有機特質的創作手法。她的陶藝作品常被賦予矛盾的評價: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融合明亮感與深沉感,既顯樸素剋制又蘊含珍貴質感。理惠本人也曾表示,自己的作品「毫無譁衆取寵之意,唯有靜謐的莊嚴與內斂的平和」。
露西·理惠(1902-1995),白釉粉線碗,約1984年。井內收藏(Inouchi Collection)。照片:Tomoya Nomura。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因此,理惠的作品在日本廣受推崇,其實並不令人意外。金澤國立工藝館推出的新展不僅梳理了理惠的人生歷程,還探討了其與東亞陶藝的淵源。此次展覽的展品既包含該館的館藏精品外,也有來自其他國家機構與私人收藏的重要借展品。此外,展覽還陳列了一批水準極高的陶藝佳作,這些作品均出自與理惠交往密切的其他成功陶藝家之手。其中多數爲男性,包括漢斯·科佩(Hans Coper)和伯納德·利奇(Bernard Leach)。
3.時代的棱鏡:日本的藝術實踐 1989‒2010
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展期至2025年12月8日
展覽探究日本平成時代最初二十年(1989年至2010年)涌現的藝術創作及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如何影響世界。
展覽從三個主題角度展開:第一個主題着眼於冷戰落幕的時代背景,探索藝術家如何持續探討戰爭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第二主題緊隨全球化趨勢,聚焦的作品審視身分認同與文化交流;第三主題則集中呈現一系列項目,呈現藝術家如何透過與現有社羣互動或建立新社羣,探索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嶄新可能。
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 1959年生),《Agent Orange》,2006年。壓克力 畫布。162.5 x 162.5 公分。私人收藏。藝術作品:© NARA Yoshitomo, 2025。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該展覽由國立新美術館與香港M+博物館聯合策劃,後續將巡迴至香港展出。展覽彙集逾50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以嶄新方式解讀所處的動盪時代。參展藝術家中既包括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森萬里子(Mariko Mori)等耳熟能詳的日本藝術家,亦涵蓋蔡國強、皮埃爾·於熱(Pierre Huyghe)、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等國際藝術家。
4.金昌烈(Kim Tschang-Yeul)
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展期至2025年12月21日
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正在爲已故藝術家金昌烈(Kim Tschang-Yeul)舉辦其逝世後的首次大型回顧展。這位韓國畫家以其照相寫實主義風格的水滴畫聞名,但作爲韓國現代藝術史上的關鍵人物,其地位卻常被忽視。
金昌烈(Kim Tschang-Yeul, 1929-2021),《水滴ABS N°2》,1973年。油彩 畫布。195 x 130 公分。泉水邊畫廊(Wellside Gallery)收藏。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展覽分爲四個章節。首章追溯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半島分裂及後續戰爭對藝術家早期創作的影響,呈現他在韓國不定形藝術運動(Art Informel)中的開創性角色,以及其參與1961年巴黎雙年展與1965年聖保羅雙年展的重要歷程。第二章跟隨藝術家1965年前往巴黎的足跡,最終定格於他四年後定居紐約的時期——彼時他正致力於探索精微的畫面質感與幾何形態。第三章聚焦1970年代其標誌性水滴母題的演變,第四章則梳理了1980年代起他將報紙文本與書法元素融入創作的階段。
第五展區作爲整個展覽的文獻附錄,通過大量檔案資料呈現藝術家的創作生態,其中包括金昌烈巴黎工作室的珍貴照片。這間工作室曾成爲藝術家與友人們的聚會據點,他們親切地稱金昌烈爲「水滴先生」。
5.臺中市立美術館開幕
臺灣台中市|2025年12月13日開館
臺灣第二大城市臺中即將揭幕一座旨在連接本土與全球藝術舞臺的新美術館。這座美術館是佔地67公頃的臺中綠美圖文化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綜合體還包含圖書館和屋頂「文化森林」。由普利茲克獎與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得主、日本SANAA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這座地標建築,總面積達5.8萬平方米,是其迄今最大規模的項目。以「流動」與「通透」爲核心設計理念,打造了八座玻璃與白色金屬結構的建築羣。
臺中綠美圖效果圖。這座極具雄心的文化地標由獲獎日本建築師團隊SANAA操刀設計,坐落於67公頃的公園綠地內。新落成的臺中美術館就位於八座相互連接的建築羣中。圖片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爲慶祝開幕,館方特邀臺灣藝術家林明弘與韓國藝術家樑慧圭創作特定場域作品。前者以臺灣傳統紡織紋樣爲靈感,創作了一系列大型繪畫裝置;後者則從當地敬奉古樹的傳統中汲取靈感,在27米高的中庭打造了巨型雕塑。
首展《萬物的邀約》(A Call of All Beings: See you tomorrow, same time, same place)從博物館的自然與都市環境中獲取靈感,匯聚包括瓊·喬納斯(Joan Jonas)與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在內的20個國家藝術家作品,亦同時呈現臺灣現代及當代藝術家的創作。
6.路易絲·布爾喬亞:瞬逝與永恆(Louise Bourgeois: The Evanescent and the Eternal)
韓國龍仁湖巖美術館|展期至2026年1月4日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標誌性的巨型青銅蜘蛛雕塑,來自藝術家六件《媽媽》(Maman,1999)系列作品之一,自2021年起便巍然矗立於韓國湖巖美術館的傳統庭院中,成爲該機構的象徵。
這件作品也啓發了美術館當前的展覽「路易絲·布爾喬亞:瞬逝與永恆」(Louise Bourgeois: The Evanescent and the Eternal)。這是25年來韓國首次爲這位法國藝術家舉辦大型個展。與《媽媽》一同展出的還有百餘件作品,包括2000年創作的《牢籠XI(肖像)》(Cell XI (Portrait))等其他著名雕塑。《牢籠XI(肖像)》呈現了一個被囚禁的三頭人像,面部同時流露困惑、矛盾與癲狂的情緒。展覽還呈現了繪畫、素描以及藝術家的日記與精神分析筆記等私人文獻。
路易絲·布爾喬亞(1911-2010),《媽媽》(Maman),1999年,陳列於韓國湖巖美術館庭院。照片來源:湖巖美術館。© The Easton Foundation / (由紐約ARS協會VAGA授權) / (韓國藝術著作權協會代理)。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這些展件共同構建了布爾喬亞的完整藝術世界:從父親不忠與母親早逝帶來的創傷,到1938年移居紐約後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交往,直至1982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首場回顧展。展覽以一組晚期作品收尾,這些創作證明這位藝術家直至2010年98歲逝世前一週,仍在持續探索人類心理的幽暗深處。
7.李昢:一九九八年至今的創作
首爾Leeum美術館|展期至2026年1月4日
李昢(Lee Bul)是韓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她出生於1964年,最初於1990年代憑藉打破類型界限的作品獲得廣泛關注,這些作品通過雕塑、裝置、行爲藝術與繪畫等多種形式,對烏托邦理想與技術變革進行深刻質疑。
去年她受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委託,爲其第五大道主館建築正面的壁龕創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該系列展至今年六月。
李昢(1964年生),《仿布魯諾‧陶特(當心物之甜美)》(After Bruno Taut (Beware the sweetness of things),2007年。水晶,玻璃與壓克力珠飾於不鏽鋼支架,鋁銅網,聚氯乙烯,鋼鋁鏈條,懸置於鏡面不鏽鋼地板之上。350 x 250 公分。© Lee Bul。由藝術家及Leeum美術館提供。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李昢:一九九八年至今的創作」是首爾Leeum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回顧展,由該館與香港M+聯合策劃,此後將開啓國際巡迴展程。展覽呈現約150件作品,涵蓋藝術家早期以賽博格(藝術家最具辨識度的創作母題之一)爲主題的作品,到近期創作的令人目眩神迷的巨型鏡面裝置。
8.危險的現代:1890-1940年在歐洲的澳洲女藝術家
雪梨新南威爾士州美術館|2025年10月11日至2026年2月5日
1921年,西婭·普羅克特(Thea Proctor)從倫敦返回雪梨故鄉。此前近二十年間,她多數時間旅居倫敦從事藝術創作,作品曾展出於皇家藝術研究院與威尼斯雙年展英國館。然而這位歸國的藝術家驚訝地發現,自己竟被貼上了「危險的現代主義者」標籤。
格蕾絲·克勞利(Grace Crowley, 1890-1979),《格溫·裡德利小姐》(Miss Gwen Ridley),1930年。油彩 畫布 裱於木板。72 x 53 公分。阿德萊德南澳美術館。© Grace Crowley Estate。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以這一評價爲引,由雪梨新南威爾士州美術館與阿德萊德南澳大利亞美術館聯合策劃的這場新展覽,首次探討並揭示了普羅克特與其他49位澳大利亞女性藝術家在全球現代主義歷程中的關鍵角色。
展覽呈現逾200件作品,涵蓋繪畫、版畫、雕塑與陶藝等類型,均出自二十世紀之交在國際藝術界嶄露頭角的南半球女性藝術家之手。這些藝術家主要活躍於巴黎波希米亞圈與倫敦,參與了從現實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立體主義直至抽象藝術萌芽期的諸多運動。除諾拉·希森(Nora Heysen)、瑪格麗特·普雷斯頓(Margaret Preston)、多麗特·布萊克(Dorrit Black)、格蕾絲·科辛頓·史密斯(Grace Cossington Smith)等相對知名的藝術家外,更多被藝術史長期忽視的藝術家經過策展團隊數年的發掘研究,在此次展覽中走入大衆視野。
9.走進現代:波士頓美術館藏印象派作品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25年11月14日至2026年3月1日
波士頓是美國最早接納印象派的城市之一。1892年,當地的聖博托爾夫俱樂部舉辦了克勞德·莫奈全球首個非商業展覽。彼時,波士頓居民收藏的莫奈畫作數量極爲可觀,最終因牆面空間有限,至少有20幅作品不得不被排除在外,未能參展。這段深厚的藝術積澱,爲如今的波士頓美術館奠定了基礎——該館如今已成爲法國境外擁有最頂尖印象派作品收藏的機構之一。
克勞德·莫奈(1840-1926),《吉維尼附近山谷中的罌粟花田》(Poppy Field in a Hollow near Giverny),1885年。油彩 畫布。25⅝ x 32 英寸(65.1 x 81.3 公分)。朱莉安娜·切尼·愛德華茲收藏(Juliana Cheney Edwards Collection)。波士頓美術館。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2021年,波士頓美術館慷慨出借一批印象派傑作至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然而這批珍品剛運抵、尚未開箱,新冠疫情便突然暴發。它們只得先被運回美國,直至今年六月至十月間,纔再度送回墨爾本重新布展。此次重磅大展在墨爾本落幕之後,就將前往新加坡開啓下一站巡展。
新加坡展區將採用略有不同的策展思路,着重探討印象派的都市主題,並增補素描與檔案資料。但核心的100幅畫作保持不變,包括雷諾瓦、塞尚、德加、馬奈以及莫奈等大師的珍貴畫作,其中多件作品皆是首次造訪亞洲國家。
10.勞森伯格與亞洲
香港M+博物館|2025年11月22日至2026年4月
1982年,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前往中國安徽省,與全球歷史最悠久的造紙廠之一展開合作。旅途中,他用500餘張照片記錄所見所聞,鏡頭涵蓋中國的市集、古蹟、街巷與日常生活片段,精準捕捉到當地傳統、美學特質、歷史底蘊與宗教氛圍的獨特韻味。返回美國後,他從這些照片中精選52張,拼貼成一百英尺長的彩照片作品《中國夏宮》(Chinese Summerhall),此舉已成爲藝術史上的經典傳奇。
羅伯特・勞森伯格(1925-2008),《真(七個字系列)》,1982年,絲綢、緞帶、紙、紙漿浮雕、墨水、金箔、手工宣紙;鏡子;寶克力盒,來自70個獨一無二的變體中的一個版本,出版:洛杉磯Gemini G.E.L.。攝影:Ron Amstutz。 © 2024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nd Gemini G.E.L.。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2025年恰逢勞森伯格誕辰百年,香港M+博物館推出全新特展,展出勞森伯格的一系列重要作品,追溯並探討他在亞洲(包括中國、日本、印度)的遊歷經歷,對他在藝術形式和物料上的啓發。以他的拼貼系列作品《七個字系列》(7 Characters)爲例:該系列以七個漢字爲表現對象,創作時不僅採用了傳統紙漿工藝,還融入絲綢緞帶、織物徽章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材質,通過拼貼手法重構了漢字的視覺形態。
展覽還聚焦於藝術家的旅行經歷如何啓發他創立「勞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組織」(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1984年至1991年間,該組織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巡迴展覽,拉薩、東京、吉隆坡等城市均曾留下展覽足跡。其中在1985年11月,《中國夏宮》作爲「勞生柏作品國際巡迴展」(ROCI CHINA)的重要展品,亮相北京中國美術館,當時吸引了30萬人次觀衆慕名前往參觀。
11.光芒永續:1900至1975年間的女性攝影師(Women Photographers 1900-1975: A Legacy of Light)
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2025年11月28日至2026年5月3日
「光芒永續」特展致敬了七十餘位女性攝影先驅,她們在二十世紀前七十五年間爲攝影藝術形態奠定了重要基石。參展者包括法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多拉·瑪爾(Dora Maar)、美國新聞攝影師李·米勒(Lee Miller)與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以及澳大利亞現代主義代表人物奧利芙·科頓(Olive Cotton)。
奧利芙·科頓(Olive Cotton,1911-2003),《茶杯芭蕾》(Teacup ballet),1935年拍攝,1992年印製。明膠銀鹽相片,版號21/50。圖像尺寸:36 x 29.2 公分。© Courtesy McInerney family and Josef Lebovic Gallery, Sydney。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格特魯德·弗萊施曼(Trude Fleischmann,1895-1990),《女演員希比爾·賓德,維也納》(The actress Sibylle Binder, Vienna),約1926年,明膠銀鹽相片。21.9 x 16 公分。鮑尼斯家族攝影基金(Bowness Family Fund for Photography),2022年。© Estate of Trude Fleischmann。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展陳的逾300件作品涵蓋相片乃至明信片等多種形式,全部源自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的珍貴館藏。該館於1967年創立澳大利亞首個攝影策展部門,如今已成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攝影藝術收藏機構之一,擁有涵蓋近兩百年攝影史的15,000餘件影像作品。
本次展品中多數爲近年新增館藏,其中百餘件系首次公開展出。這些跨越人像、風景、時尚與紀實領域的創作,被置於女性爭取選舉權運動、解放思潮興起等社會變革的背景中呈現,共同勾勒出女性攝影師如何通過鏡頭捕捉、反思並挑戰時代桎梏的壯闊圖景。
12.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5年11月20日至2026年8月31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11月20日起呈現一場古埃及文明珍品大展,屆時將有約250件珍貴文物亮相,這也是中國迄今規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展覽。本次展品彙聚來自開羅埃及國家博物館、盧克索博物館、蘇伊士博物館等七間埃及重要博物館的館藏,更將同步呈現近期在埃及古都孟菲斯薩卡拉墓葬羣考古發掘中的重要發現,當中包括迄今最完整的木乃伊製作工坊遺蹟和已知最大的動物木乃伊埋葬地。
圖坦卡門石雕,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550-1295年)。石英岩、顏料。高約2.8米。開羅埃及國家博物館藏。照片:© The 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 of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圖片來源/佳士得提供
此次將在香港亮相的文物中有不少是首次在埃及境外巡展,包括一尊2.8米高的少年法老圖坦卡門石雕、一尊從王室書吏墓中發掘的青綠色釉砂河馬雕像,以及一隻神聖的貓木乃伊。
本次展覽還將特別遴選一批中國古代文物,以比照呈現兩大文明在時空相隔的境遇下交相輝映的發展軌跡。
©2025佳士得內容由佳士得提供
請注意:使用及複製內容可能會涉及之其他版權問題,請直接與有關之版權擁有者聯絡。佳士得不對任何因第三方未能取得版權擁有者許可而造成的後果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