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爆棚可主動管理!會計師每年崩潰⋯「5招自我關懷」安全下莊
▲旺季時可以提前管理壓力。(圖/視覺中國CFP)
文/艾米莉.巴列斯特羅斯(Emily Ballesteros)譯者/洪慧芳摘自/時報出版《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倦怠的5大解藥,從有毒工作中奪回你的人生》
寶拉是會計師,報稅季一逼近,她就知道壓力又要飆升了。每年四月,寶拉的工時都會變長,連在私人時間也反覆思索着工作壓力,平常自我關懷的習慣(例如慢跑和編織)全都拋諸腦後。
寶拉總是撐到旺季結束後才崩潰,然後回過頭來試圖彌補幾個月下來因處於戰或逃模式而累積的問題,例如未回覆的簡訊、堆積如山的換洗衣物。這樣的循環重複了幾年以後,寶拉想要找出因應這些壓力的更佳方法。她需要工具以提前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像往常那樣被捲入壓力漩渦中。她需要實施規律的「主動壓力管理機制」。
她首先檢視的是最容易預見的壓力源,以及該如何處理這些壓力。例如,由於向每個傳簡訊、打電話或邀約的人解釋她很忙,令她頗爲困擾,所以她決定提前告知所有親朋好友,在報稅季結束以前,她都無法回覆訊息或電話。
另一個令她備感壓力的是,工作侵佔了她的週末時間,讓她感覺自己好像永遠都在工作。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她決定週末至少每天外出一次,到附近的咖啡廳、書店逛逛,或去散個步,以維持工作與休閒之間的界限。
▲週末安排段去咖啡廳晃晃,也是平衡壓力的方式。(示意圖/CFP)
爲了顧好身體,她知道無論如何都必須睡滿8小時,還要規劃非常簡單的餐食,否則她可能直接不吃東西。最後,她需要在每天下班後優先安排時間放鬆。她最喜歡的放鬆方式是在後院享用晚餐,藉此提醒自己,除了筆電螢幕以外還有更寬廣的世界,而且這種忙碌只是暫時的。
平常她或許可以不必那麼嚴格執行這些壓力管理方式,但在壓力暴增的報稅季,這些做法是維持身心靈健康所不可或缺的。
主動管理壓力還有其他的選擇,包括:維持固定的早晚作息(我們的身體喜歡規律,有固定的睡眠時間與用餐時間,可讓身體運作得更好);確保基本需求都獲得滿足;諮詢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健康專家;身邊有良好的社交支持。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需要什麼,可以先留意在壓力期間,哪些事情讓你覺得更放鬆、更穩定、更安全,以及哪些事情讓你覺得更緊繃與不安。
你可以考慮加入規律的運動、練習放鬆呼吸、散步(大自然可以安撫我們的恐懼中樞並減輕壓力)、在白天上班時安排休息空檔,以避免一直盯着螢幕,攝取營養的膳食、補充足夠的水分等。
撰寫本文時,我正處於忙碌時節。壓力期間出門走走對我特別有幫助,所以我在工作結束後會散步到街角的商店,買個小零食犒賞自己(通常是一瓶氣泡水,我會選甜味的,因爲我也想對自己好一點)。老實說,驅使我穿上鞋子出門的是買零食的念頭,而不是散步本身,雖然我很清楚散步纔是對我有益的部分。
你需要做什麼以預先準備面對壓力呢?是提前準備好孩子下週要穿的衣服,這樣每天上學前就不用手忙腳亂找衣服?還是週日先將所有家務都處理完,以確保整個星期的居家環境都井然有序?或是把壓力大的棘手對話留到週末再談?很多壓力源是可以事先做好準備的。
這聽起來可能不怎麼吸引人,但如果你知道接下來兩週要全力完成一個重要的專案,那就該切換成「自我關懷機器人模式」。這表示你不該根據當下的心情來做日常決定,而是看你真正需要什麼。
我知道你想在睡前滑社羣媒體,但很抱歉,你更需要充足的睡眠。我知道你想在晚餐後喝杯小酒,但那會影響你的睡眠品質,隔天早上也會讓你的腦袋更昏沉。我知道你想利用週末僅有的空閒時間見見朋友,但那段時間應該好好休息纔對。爲工作犧牲生活樂趣確實不好受,但在緊要關頭,迴歸基本的自我關懷纔是最省精力的明智之舉。當你覺得這樣很不公平時,請提醒自己:這個階段只是暫時的。
這種事前準備,不會神奇地讓工作變得更順利,只是確保你這個執行工作的人,能夠儘量避免爲自己的壓力壺增添額外壓力。情況變得很糟時,壞習慣容易故態復萌,我們可能會用一些小方式來獎勵自己,卻讓自己付出更大的代價:例如睡眠時間減少、攝取更多糖分、靠藥物來舒壓、反覆思索着壓力,導致每個空閒時刻仍充滿了工作。這時你應該對抗這些衝動,像個負責任的家長告誡孩子那樣:「明天有大考,今天不能去朋友家過夜。」
當然,我們不可能永遠爲壓力做好準備。有時壓力會突然出現,而我們必須在毫無計劃之下予以因應。
▲壓力高峰期先準備,陪自己安穩度過。(示意圖/CFP)
★整理/寶拉在旺季採取的「自我關懷策略」,5個主動壓力管理習慣(資料來自摘文):
1. 預先告知親友:暫停社交聯絡
寶拉最討厭解釋自己很忙,所以她選擇在報稅季事先通知親友暫停回覆訊息與來電,避免被過多互動壓垮。
2. 安排短暫外出:平衡工作與生活
她覺得工作侵佔週末讓人壓力更大,因此強迫自己每天至少出門一次(去咖啡廳、書店、散步),恢復一點「生活感」。
3. 保證睡滿8小時,設計極簡飲食
爲了避免體力耗盡、甚至沒時間吃飯,她堅持每日8小時睡眠,並事先規劃簡單但營養的餐食,確保身體被照顧。
4. 下班後安排固定放鬆儀式
寶拉每天工作結束後都會在後院吃晚餐放鬆,提醒自己「世界不只剩工作」,這是她對抗壓力的心靈儀式。
5. 進入「自我關懷機器人模式」:放下情緒、照顧基本需求
她決定在這段期間「不靠感覺做決定」,而是根據真正的身心需求(如睡覺、吃好、休息)強制執行自我照顧SOP,就像一臺關懷自己身體的機器人。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倦怠的5大解藥,從有毒工作中奪回你的人生》,作者艾米莉.巴列斯特羅斯(Emily Ballesteros),倦怠管理師,擁有產業與組織心理學碩士學位。艾米莉設計出擺脫過勞的心法,從心態、個人關懷、時間管理、設定界線、壓力管理出發,破解各種類型的職業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