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作家楊沫與北京的文藝精神
◎方繼孝(文史學家、鑑藏家)
在西山女子中學打下文學基礎
楊沫是當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深受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學生的喜愛,多次再版,被譯成近20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楊沫原名楊成業,筆名楊君默、楊默。她的父母原籍湖南省湘陰縣,父親楊震華是清末舉人,進京就讀於京師大學堂商科,畢業後募集資金辦起了國內第一所私立大學新華大學。1914年8月,楊沫出生於北京市西城區東弓匠衚衕。這條衚衕東西走向,東起福綏境,西至宏大衚衕。清代,這裡曾是八旗正黃旗的弓匠營駐地,主要負責製作弓箭等兵器,衚衕始稱弓背衚衕,1911年後,根據地理位置分爲東弓匠衚衕、西弓匠衚衕和小弓匠衚衕。楊家很長一段時間居住在東弓匠衚衕,楊沫和她的兩個妹妹都出生在這裡,楊沫和三妹白楊成爲中國文化界的名人。
白楊原名楊成芳,1920年4月出生。1936年因主演《十字街頭》紅遍全國。抗戰中,白楊在重慶主演了大量進步話劇,被評爲話劇界“四大名旦”之首。抗戰勝利後,白楊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以樸實、細膩的表演贏得了世界聲譽。新中國成立後,她又主演了《祝福》等廣受歡迎的影片。
楊沫8歲時進福綏境小學讀初小、高小。13歲那年,楊沫考入北平西山溫泉女子中學。該校是中法大學創始人李石曾爲配合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而設立的附屬中學,分爲男子中學和女子中學兩部分,打破傳統教育中女子受教育的限制,成爲近代中國最早開設女子中學的先驅之一。在寧靜幽美的學校裡,楊沫開始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的學習,讓她打下了從事文學事業的基礎。
華北聯大學習時期將名字改爲“楊沫”
後來,因家中破產,楊沫在幾個同學的幫助下,讀完了初中三年級。在她17歲時,同學幫她找到了一個在河北香河縣縣立小學教書的工作。此時,她認識了一個北大國文系的大學生,他們相愛了。楊沫離開香河縣,與這個大學生一起住在沙灘狹小的公寓裡,楊沫每日操持洗衣、做飯。這個北大的學生,就是《青春之歌》中餘永澤的原型。
1933年舊曆除夕,楊沫和小妹白楊共度佳節。在妹妹那裡,她結識了十幾名愛國青年,多半是大學生或黨的外圍組織“劇聯”的人。《青春之歌》裡的白麗萍,寫的就是當時和白楊同住一室的電影明星劉麗影。正是劉麗影對楊沫的思想啓迪,使她開始讀高爾基的《母親》和其他蘇聯革命小說,開始接觸革命書籍。1934年,楊沫在北平《黑白》半月刊上以筆名“小慧”發表處女作《熱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小慧”是她的第一個筆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救國愛國之情迸發,楊沫在《中流》半月刊和《大晚報》副刊《火炬》上發表揭露侵華日軍罪行的短篇小說《怒濤》《死與逃》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沫在河北中部冀中根據地任安國縣婦女救國主任、冀中十分區婦救會宣傳部長。在險惡環境下、在頻繁戰鬥的空隙裡,楊沫寫出一些反映抗日戰爭的短篇小說和散文。1941年,楊沫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學習,並在華北聯大成立“婦女文藝創作會”後,擔任主任一職。從這時起,她將自己名字“楊墨”改爲“楊沫”。
1945年日本投降後,楊沫離開十分區到《晉察冀日報》任編輯,並主編過該報一段時期的文藝副刊。
回到北京寫《青春之歌》並改編成電影劇本
新中國成立後,楊沫回到闊別12年的北京,任《人民日報》編輯。不久,組織上把她調到北京市婦聯宣傳部工作。那期間,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在她心頭揮之不去,她開始寫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來紀念他們、歌頌他們。1952年底,小說初步完成,楊沫想專心搞創作,後來如願調到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擔任編劇。
在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擔任編劇期間,楊沫創作完成《青春之歌》劇本時,作家出版社出版了37萬多字的《青春之歌》,印刷35萬冊,在全國各地新華書店發行,在讀者中獲得巨大反響。
這部小說出版後,得到茅盾、何其芳、巴人等文壇巨匠的肯定。茅盾稱讚“林道靜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女性”,何其芳稱它是一部“留着革命激情的小說”,巴人讚揚它“是一部熱情洋溢,對青年們有教育作用的好書”。
楊沫還收到了許多讀者的來信,針對文學前輩和讀者們提出的建議,身患冠心病的楊沫用三個月時間,對小說進行了修改,增加了11章,全書達40多萬字,於196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
在對小說修改的同時,已經轉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任編劇的楊沫,在廠長汪洋的支持下,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由北影廠拍成了電影,作爲向國慶十週年的獻禮。當時,崔嵬、謝芳、秦怡、康泰、於洋等著名導演和演員參加了這部電影的製作。影片的主角林道靜由謝芳飾演,楊沫和謝芳因《青春之歌》結緣,成爲最好的朋友。
值得提及的是,1958年至1960年,是楊沫最爲忙碌的兩年。她身患較嚴重的冠心病,但一點兒都不敢鬆懈。在傾注很大心血後,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出版,電影《青春之歌》上映。楊沫成爲舉國知名的女作家,被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的榮譽稱號。
在柳蔭街29號院創作完成“青春三部曲”
明清時期,柳蔭街是舊河道,人們稱之爲清水河或月牙河。明代因河上有一座石橋,此地曾泛稱李廣橋街,那時便是達官顯貴聚居地,清代大詞人納蘭性德等人就在這一帶居住過。1952年將河道改爲暗溝,1965年改稱柳蔭街。早先,柳蔭街並沒有幾棵柳樹,現在看到的柳樹成蔭,是1965年後開始大量栽種的。
上世紀60年代初,楊沫搬到柳蔭街29號院,這是個很規正的小四合院,該院原本是濤貝勒府的一部分。楊沫在此居住了40多年,是她居住時間最久的地方。這個靜謐的小院,給楊沫帶來的不僅有安逸與歡樂,還有悲歡離合。現如今,柳蔭街不僅有北京旅遊熱門景點恭王府,還是“柳蔭軍民文明街”。而這個誕生過《青春之歌》的民居小院,仍然吸引年輕人到這裡打卡。
60多年前,楊沫被調到北京市文聯擔任專業作家,在柳蔭街的小院裡,她寫了《房客》《紅紅的山丹花》《素不相識的大娘》等多篇短篇小說。這幾篇小說全採用第一人稱寫法,表現的都是抗日烽火中“我”這個八路軍女戰士高度的革命覺悟與堅忍不拔的意志。
搬進柳蔭街後,楊沫每天都要在柳蔭街一帶漫步,她的身體好了許多。此時,她開始構思《青春之歌》下部的寫作了。直到1971年她恢復工作後,不顧親友的勸阻,楊沫一個人跑到西山租了一間民房,立即開始寫作這部構思許久的長篇小說《東方欲曉》。
1976年8月初,楊沫完成了小說初稿。《東方欲曉》第一部的修訂工作她是在柳蔭街的小院開始的,進展還算順利。這期間,一些人物在腦子裡逐漸清晰起來,而且,一些情感的波瀾與思想的激盪也常常刺激着她的心扉。1979年11月,楊沫完成了44萬字的《東方欲曉》第一部,她充滿激情地說:“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寫出、演出、唱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用我們的力量,把‘四化’搞上去。”
楊沫把自己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她始終保持勇氣、熱情與責任感。198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三部長篇小說《芳菲之歌》。楊沫又拖着病體,開始頑強地創作長篇小說《英華之歌》。這部書,是楊沫在身體很差的狀態下創作的。筆者保存有1987年春楊沫寫給時任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邵榮昌的一封信,讀信得知,楊沫爲了能安心創作,決定仍在香山租一個民房寫作。結果一次參加會議期間她心臟病發作,不得不匆匆離場,診治後進行靜養。1989年,楊沫終於完成了《英華之歌》,1990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英華之歌》與《青春之歌》《芳菲之歌》組成了“青春三部曲”,把冀中敵後根據地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呈現在讀者面前。
整理/本報記者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