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與其政府亂花 只好還稅於民

新冠疫情期間,行政院爲發放振興五倍券召開記者會說明。(行政院提供)

2024年稅收超徵5283億元創紀錄,引發普發現金、還稅於民聲浪高漲。臺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表示,財政部必須稅制改革、超徵稅收優先還債而不是拿來當特別預算、追加預算亂花,若都做不到,與其被政府亂花,只好還稅於民。

黃耀輝表示,2024年稅收超徵比率16.3%,經濟成長率估計爲4.2%,近乎是經濟成長的4倍;稅收成長率8.8%,是經濟成長率的2倍多,顯示稅收不只是超徵,政府更是超拿了經濟成長的果實,其中不乏通膨及稅制對人民的剝削,如所得稅與營業稅佔整體稅收的6、7成。

對於要如何改善?黃耀輝認爲,首先應進行稅制改革,讓稅收成長率更貼近經濟成長率,如實反映經濟成長情形。其次,超徵稅額應優先還債,或納入歲計賸餘,以因應高齡化、少子化趨勢,造成歲入減少。惟政府卻以編列「特別預算」、「追加預算」等方式浮濫花錢。

他以臺電虧損爲例,賴政府應優先檢討能源政策、降低發電成本,而不是拿稅彌補,全民共同承擔,預算被刪又威脅漲電價。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也認爲,政府應減少舉債、優先還債以及納入歲計賸餘,因應未來所需。他認爲,2024年的歲計賸餘還不足以支付每人普發現金1萬元,若舉債執行,恐有「代際掠奪」的疑慮。

他批評,稅收鉅額超徵顯示財政部一開始管理不佳,還是依賴過去經驗法則與保守心態來預估稅收,才引來「黑箱預算」罵名,也造成外界對「超徵」、政府財源豐厚誤解等爭議。

對此,官員解釋,過往5、6月就開始編列下一年度的稅收,當時多隻有第1季的統計,與稅收實徵數約1年半的落差,容易造成實徵數與預估數差距太大。以2024年爲例,參採2023年首季景氣數字,當時景氣遠不如2024年實際經濟成長情形,就易產生預估數偏差。

官員表示,財政部2023年成立「稅收估測專案小組」,專案小組建議應增參採當期指標,以所得稅爲例,指標不只用經濟成長率預估,還要擴大采用上市櫃公司獲利、薪資成長、股利發放、外銷訂單、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等指標,經增加參採指標後,2024年稅收超徵稅額已縮小,否則數額恐更爲龐大,未來會依專案小組建議、精進稅收預估方式,降低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