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籲重啓ECFA談判 分散風險
美國對臺對等關稅稅率暫訂爲20%,對以美國爲主要市場的臺灣蝴蝶蘭產業將造成重大沖擊。圖爲民衆前往臺北市建國假日花市挑選蝴蝶蘭。(趙雙傑攝)
美國1日宣佈臺灣對等關稅爲20%,高於鄰近國家日韓的15%,即便賴清德總統強調「仍有調整空間」,但學者認爲,臺灣早已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甚至爲此捨棄其餘國家及大陸市場,仍遭課徵高額關稅,可說兩頭空,呼籲臺灣應重新審視國際佈局,甚至重啓ECFA談判,分散市場風險。
根據農業部統計,自從大陸以檢疫等理由陸續中止我國鳳梨等水果銷陸後,我國2022起至今農產出口以美國爲最主要市場,每年佔比都有約18至20%,其次則爲日本、大陸;進口方面,同樣以美國爲最主要進口國,每年進口占比約20%。
我國農產如此仰賴美國,卻仍遭課徵高額關稅,且多項作爲仍被點名「非關稅貿易障礙」,前臺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認爲,過度依賴美國導致的就是完全沒有談判籌碼,只能抱着美國大腿不放,但如今美國反全球化,難道臺灣要跟着陪葬?
徐世勳分析,臺灣即便能將關稅談至15%仍「相當麻煩」,因其他國家早已籤屬自由貿易協定、區域貿易聯盟等,但臺灣自從疏離大陸市場後,連與其他鄰近國家都變疏遠,完全無法在美國對等關稅風暴中尋求緩衝。
徐世勳呼籲,政府重新審視與各國的貿易策略,並修復與大陸的貿易關係、重啓ECFA談判,尤其兩岸在農產上的互補性,完全有助於降低對美國農產品市場的依賴,且也可以加強區域貿易協定,避免遭邊緣化。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認爲,站在國際貿易角度來看,倚重單一國家市場絕對是需要避免的,臺灣應持續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包括歐盟、日本甚至大陸,唯有平衡發展才能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