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香港曾是越南難民第一收容港 今成移出政治難民

香港歷史研究者柴宇瀚指出,越戰結束50年,曾經爲越南難民「第一收容港」的香港,近年卻製造不少政治難民;圖爲香港街頭「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廣告。(中通社)

越戰結束50年,曾經爲越南難民「第一收容港」的香港,一度接收超過20萬名越南難民,令港府束手無策,更引發多次騷亂事件,多人死傷。香港歷史研究者柴宇瀚指,明白當年越南難民苦況,認爲在時代巨輪之下無可避免;而環顧今天,香港不再是收容港,但近年卻製造不少政治難民。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1975年4月30日,前名爲西貢的胡志明市淪陷,標誌長達近20年的越戰正式結束。北越統一南越後,越南進入嚴厲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民不聊生,百萬計越南人乘簡陋漁船投奔怒海,形成震驚世界的「船民潮」。當時爲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自1975年起接收越南難民,4年後英國政府更籤署國際公約,將香港列爲「第一收容港」。

隨着難民人數急增,港府於1987年實施甄別政策,因越南政權及戰亂逃港的被定義爲「難民」,而因經濟困難赴港的則爲「船民」。「船民」將被視爲非法入境,不能轉送至第三國家,並須遣返。港府曾會以越南話「北漏洞拉」作廣播開頭,意指「從今以後」,港府已實施甄別政策。

25年間接收逾20萬名越南難民,港府於1990年代開始遣返不合資格的人士,其間多次爆發衝突。1992年,石崗船民中心爆發騷亂,造成多人死傷;1995年5月,沙田白石羈留中心難民與警方爆發大規模衝突,警方共施放3250枚催淚彈;1996年6月,西貢萬宜羈留中心更發生200名難民企圖逃亡騷亂。主權移交中國後,港府遂於1998年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至2000年7月關閉最後一個望后石越南難民中心。最終約14萬越南難民被轉送外國,近7萬船民則被遣返。

香港歷史學會理事柴宇瀚認爲,當年越南難民潮的最大影響,是喚醒香港對救濟資源分配的關注,令港府思考能持續支持難民多久,並制定相關政策;他亦明白當年越南難民苦況,認爲在時代巨輪之下無可避免。

4月30日爲越戰結束50年,柴感慨香港曾經爲越南難民「第一收容港」,近年卻製造不少政治難民,由當年「輸入」及接收難民,變成「輸出」因政治因素流亡的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