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示警:經濟扭曲 臺灣恐患荷蘭病

臺股指數屢創新高,但受關稅衝擊,實施無薪假的企業和人數也持續攀升,形成一個臺灣兩種世界。圖爲士林夜市空置店面。記者邱德祥/攝影

臺股屢創新高,半導體與AI產業熱度不減,但學者警告,臺灣經濟結構正出現類似「荷蘭病」的跡象。資金與政策過度集中在少數產業,傳統制造業卻陷入低迷,經濟榮景恐難以持久,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直言,問題幾乎無解。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臺灣現在就是一九六○年代在荷蘭出現的荷蘭病」。當年荷蘭在北海採到石油,本來也以出口產業爲導向的荷蘭,全國的資源都轉移去了石油產業,造成其他產業都很慘,整個經濟非常扭曲,很像臺灣現在資源集中半導體產業的樣子。

此外,臺灣資金太多,可是都往股市跑,殷乃平也不否認有非理性繁榮跡象。所謂「非理性繁榮」,是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班一九九六年提出的觀點,當時,美股正處於快速上漲階段,科技股尤爲強勢,但其漲勢與實體經濟脫節引發部分擔憂。葛林斯班質疑該如何判斷非理性繁榮過度推高資產價格,從而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修正時對經濟造成長期負面影響,當時被解讀爲對股市泡沫化的警告。

吳大任分析,臺灣的產業發展不均有兩大原因,第一是臺灣長期沒辦法加入區域貿易組織,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組織內部成員可以互免關稅,臺廠卻有高關稅壁壘,所以競爭困難。第二個是俄烏戰爭開始之後,俄羅斯低價能源銷售中、印等國,協助當地企業降低成本,而臺灣的傳產卻沒有辦法。

吳大任表示,「這兩個問題都難以解決」。他說,臺灣想參與區域經貿組織,將面臨中國大陸的因素,而俄烏戰爭又不是臺灣能夠解決的問題。現在股市已經跟經濟脫鉤,臺積電也有政治風險,但股價還是漲,顯示股市脫離基本面。

殷乃平說,政府應重新檢視產業政策與資源配置,也要積極爭取輝達到臺灣設總部,這會是臺灣產業再次轉型的機會,一定程度也能削減未來電子產業出口受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