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肯定漢光演習成果 唯獨未見這項操演「臺海戰場一大威脅」

國軍漢光41號實兵演習昨(18)日落幕,圖爲憲兵指揮部於北捷演練「物資轉用」科目,其中官兵在萬華地區揹負人攜式刺針飛彈(中)。中央社

國軍爲期10天9夜的「漢光41號」演習實兵操演昨天落幕,專家楊太源、揭仲均肯定演練成果,也表示此次演訓並未見到地面部隊大規模防範敵軍無人機的作爲,建議未來反無人機應納入實兵演練的重點。

國軍漢光41號演習實兵操演自9日進行至18日,期間歷經灰色地帶襲擾應處、應急作戰階段,以及聯合反登陸作戰、濱海暨灘岸戰鬥、縱深防禦與持久作戰階段,以無劇本、實戰化爲原則,驗證國軍防衛作戰計劃。

針對此次漢光演習的優點,社團法人安全臺灣學會理事長楊太源表示,此次演習從過往5天4夜拉長到10天9夜,透過長時間作戰高壓環境,讓國軍參演官兵感受未來作戰場景的精神與肉體壓力;動員2萬2000名後備軍人,規模歷年最大,且後備役官兵實際參與演練操演項目,並非只是單純訓練,將能使後備戰力逐漸提升。

國防安全研究院委任副研究員揭仲受訪表示,國軍官兵在演習的過程中,表現優異,不僅志願役官兵在戰技與「戰術體能」上有不錯的表現,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陸軍步兵206旅11日的臨戰訓練,5天前才報到的後備軍人,全程在滂沱大雨進行各項演練、保持專注,證明在經過一定的訓練,這些6天前的平民,已轉型爲軍人。

演習期間多次到場觀摩的揭仲指出,今年漢光演習許多課目的演練內容,更符合實戰的情形,例如陸軍機步269旅15日進行縱深防禦操演,整個過程都按照戰術要求進行,而非過往國軍勇往直前大膽衝鋒,最後以揮舞國旗告終的戲劇化場面。

針對未來漢光演習待精進之處,楊太源指出,面對共軍大量操作攻擊型無人機,這次沒有看到太多國軍有關於反無人機的運用。國外戰場上常見戰甲車搭設反無人機鐵網等作爲,這次則未見操演部隊有相關作爲,未來臺海戰場的地面作戰,低空無人機的威脅會是一大來源。

揭仲也認爲,除特戰部隊,國軍其餘地面部隊在演練中,還未大量運用無人機,也很少看見防範共軍無人機的作爲,這部分等國軍各型軍規與商規軍用無人機大量配發部隊,無人機運用與反無人機的相關準則也頒佈後,應作爲往後年度實兵演練的重點。

楊太源表示,這次演習較少見到聯合作戰的項目,往往都是各兵種、各作戰區在各自演練科目,看不到聯合作戰、聯防機制的展現,當然這可能也與演習想定有關。

揭仲指出,在每階段演練結束後,國防部其實可透過模擬戰時訊息發佈的方式,向民衆和媒體說明過去這段時間的演練情形,這也是未來可精進之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