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AI永動機的夢想、現實與機會佈局

圖/freepik

AI資本市場最近再度沸騰。OpenAI啓動「星際之門」計劃,攜手軟銀、甲骨文、輝達與AMD,宣告投入逾兆美元建設美國境內的AI資料中心,打造10GW算力基礎設施。消息一出,相關企業股價齊揚,市場彷彿進入「AI永動機」的榮景。

然而,泡沫的邊界也迅速浮現。《The Information》披露甲骨文雲端業務毛利率僅14%,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0%。盤中股價一度重挫7%,輝達亦受波及。這場「永動機」的資本盛宴,瞬間被現實的財報冷水澆醒。

報導的統計時間與樣本恐有偏窄問題,而且業內人指出GB200 NVL72晶片尚在部署初期,虧損屬轉型陣痛。但卻也無法掩蓋一個事實:AI基礎設施的資本結構極度依賴未來預期。OpenAI年營收僅120億美元,卻簽下逾1兆美元算力合約,預計今年虧損達100億美元。這種「先簽後付」的模式,建立在《奇異點迫近》一書的科學基礎之上,經過2045年的奇異點,AI將勝過人類智慧。衍伸推論算力需求還會大量增加,算力將成爲新主權,平臺將主導新秩序。

這種信仰並非空穴來風。ChatGPT每週活躍用戶已達7億,API每分鐘處理60億token,OpenAI的技術滲透率與基礎設施掌控力遠超競爭者。星際之門不只是技術擴張,更是地緣政治的佈局,美國政府視其爲AI主權工程,韓國則簽署「韓式星際之門」協議,成爲亞洲節點。AI不再只是模型比拼,而是基礎設施與資本動員的全面競賽。

但正因如此,短期波動與回檔難以避免。AI雲端初期不賺錢,晶片成本高昂,基礎建設尚未成熟,企業端付費意願仍在觀望。若未來企業轉向自建模型或採用開源方案,OpenAI的壟斷地位可能動搖,整個資本結構將面臨信用危機。甲骨文的虧損只是冰山一角,輝達、AMD、微軟等合作伙伴亦將面臨重新定位的挑戰。

這正是臺灣應該介入的時刻。臺灣雖在半導體制造上具全球優勢,但在AI基礎設施與平臺治理上仍屬弱勢。若無法參與全球算力建設,臺灣將被排除在AI主權之外。政府不應只停留在技術補助與創業扶持層次,而應進入制度設計與平臺治理的戰略層面,這就是AI十大建設該做的事。

首先,臺灣應推動公私協力,建立本地AI資料中心,強化算力自主性。結合臺積電的製造優勢與本地語言模型的應用場景,打造「東亞AI節點」的戰略地位。其次,應設計兼具創新與倫理的AI制度架構,包括透明的資本運作機制、公平的平臺治理規則,以及能迴應社會需求的AI應用政策。

更重要的是,政府應正視AI資本結構的風險,建立風險評估與監管機制。美國可能推動《算力透明法案》,歐盟擴大《AI法案》適用範圍,中國則加速自建算力與模型平臺。臺灣若能在制度設計上領先,將有機會在全球AI治理中爭取話語權,避免成爲技術附庸。

未來AI發展會驅動資本擴張、技術創新與地緣重構,但也伴隨泡沫、虧損與治理挑戰。政府應在制度層面積極佈局,從算力依賴轉向制度主導,讓臺灣在這場全球AI競賽中不只是旁觀者,而是制度設計者與節奏塑造者。